当前位置:
编号:95831
干扰素,扰乱病毒和肿瘤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2.03.15
     干扰素,扰乱病毒和肿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师 徐晓宇

    1957年,两位英国科学家在进行流感病毒实验时,发现了一种可以“干扰”流感病毒感染的物质,于是将其命名为干扰素(IFN)。后续许多研究陆续发现,干扰素是一种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由病毒或其他诱生剂(肿瘤细胞)作用于生物细胞后产生。它具有抗多种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等生物活性。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包括天然干扰素、人工合成的重组干扰素以及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制剂,降低了干扰素的免疫原性和对水解蛋白的敏感性,并延长了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目前国内上市的干扰素主要有IFN-α和PEG-IFN-α,国外还有IFN-β和IFN-γ。

    干扰素能够抗病毒的主要机制,包括调节机体的免疫监视、防御和稳定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以及细胞吞噬作用,诱导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合成酶的活性,增加或诱导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的表达。其中,IFN-α蛋白由白细胞产生,主要参与响应病毒感染的先天性免疫;IFN-β可以调节抗病毒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多种基因,在非特异性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还影响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应答;IFN-γ对抵抗病毒、某些细菌和原生动物感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具有重要作用,是巨噬细胞重要的激活剂。

    除了抗病毒作用外,干扰素在抗肿瘤及血液病治疗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和程序性凋亡基因,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最终控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

    目前临床中干扰素主要用于肿瘤(包括白血病、黑色素瘤、淋巴瘤等)、病毒感染、慢性及活动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外用对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及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阴道炎和角膜炎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干扰素γ还可用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无法通过口服吸收,一般是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疲乏、头痛和肌肉痛。发热和疲乏与给药剂量有关,一般在停药后72小时内消失。其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脱发等。少数病人使用干扰素后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即可恢复。此外,使用本品的儿童可能出现暂时性的生长迟缓,停药后可恢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