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11.26
编号:97624
先驱伍连德给我们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21.11.26
     先驱伍连德给我们的启示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 刘又宁

    提起伍连德这一名字,不仅绝大多数中国人鲜有知晓,就连从事医学工作的笔者也是近年才逐渐有所了解。伍连德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可以与任何健在或已去世的国人比肩,可称得上最优秀的中国医学家代表之一,他的事迹应当得到更广泛的宣扬与传承。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地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伍连德先生身上,我们能够汲取到百年抗疫的智慧和力量。

    伍连德先生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7岁时考取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伍先生有5位舅舅曾在清末时的北洋水师服役,在甲午战争中,三舅林国裕牺牲,二舅林国祥受伤。1907年受当时清廷直隶总督袁世凯之邀,伍连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副校长。他创办了中华医学会,并连任过两届会长。1911年4月3日,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人类卫生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沈阳召开,伍连德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后来,伍连德将自己在北京的一所三层宅院连同数千册图书都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1960年,伍先生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1岁。
, 百拇医药
    伍先生之所以会有缘于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上世纪初鼠疫在中国大流行时,他所作出的史无前例的贡献。1910年12月,鼠疫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流行,伍先生临危受命,开始了他艰苦卓绝抗击疫情的科学壮举。作为医生,他在诊所开展了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的尸体解剖,确认了致病菌为鼠疫杆菌;以令人信服的研究为根据,他提出此次流行是可以人传人的肺鼠疫;为了阻止疫情传播,他又极力推行有违当时中国传统人伦的尸体集中火化,终获清政府批准;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伍氏”纱布口罩,有效阻止了疫情传播……在伍连德亲自指挥下,不到4个月,因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就降为零。1926年在哈尔滨第二次鼠疫平息后,伍先生出版了《肺鼠疫论述》这一里程碑式论著,并在193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在伍先生身上,有着十分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他在东北几次抗击鼠疫的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是有所启迪的。首先,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伍连德所倡导的科学卫生理念,以及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诸如强制性隔离、严格消毒灭菌、佩戴口罩等方面,无不为中国现代防疫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有些到今天都不算过时。此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那场抗击鼠疫的战役,国人的公共卫生意识被唤醒。疫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也极具破坏性,因此疫情防控需要整体性措施。回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阶段,我国迅速制定了科学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公众防控指导意见,从果断采取封城管控,到中期的地毯式追踪与网格化管理,再到后期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防控措施指引,使得疫情之火在我国不断被扑灭,没有造成更大影响。从伍连德防控鼠疫的思想以及防疫经验我们也能够看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 百拇医药
    伍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繁荣。”可以说,他真正地做到了“于国于民,是谓医者;于世于时,是谓仁者。”笔者认为,正因为中国历史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像伍先生这样的光辉榜样,才会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今天。在那场震惊中外的鼠疫疫情中,中国医生身先士卒,勇于牺牲,在医疗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以伍连德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依靠现代医学力量扑灭了疫情。如今,我们医务人员之所以能取得抗击SARS等疫情的胜利,与我们传承了伍先生等老一辈的“红色基因”不无关系。正因如此,伍连德先生的事迹值得让更多医务人员以及更多中国民众知晓、铭记!▲

    (本报记者董长喜整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