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11.26
编号:97621
古代剖宫产主要保孩子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21.11.26
     古代剖宫产主要保孩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黄炯芮

    作为最古老的外科手术之一,剖宫产是通过孕妇腹部和子宫壁上的切口,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术式。相传,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为剖腹所得,后被其父宙斯缝入大腿中孕育诞生。剖宫产原名剖腹产,西方又称“恺撒大帝剖腹产”“君王剖腹术”。

    关于剖宫产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且考据甚难。在西方,希腊神话中的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据称也是经由生父太阳神阿波罗从遭受火刑的塞萨利公主腹中取出。从词源看,剖宫产的英文是“Caesarean Section”,可译为“帝王切开术”,常被认为是罗马皇帝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降生的方式。《自然法》一书中也记录了“恺撒大帝为公元前100年宫廷御医以剖宫方式所产”的说法。但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达到使剖宫产孕妇成功存活的水平。公元前715~767年,古罗马颁布严苛的《剖宫产律》,限定剖宫产的施行对象为死亡或濒死的孕产妇,要求将怀孕足月、即将分娩而病危孕妇的子宫切开,取出胎儿分而葬之。直至公元1280年,罗马天主教会出于宗教原因仍规定母体死后必须施行剖宫产。可见,该术大多施于孕妇尸体之上——作为抢救婴儿的“最后手段”;母体凋亡后,胎儿即便被取出,存活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恺撒大帝的母亲在恺撒45岁时才去世,恺撒本人可能不是剖宫产所生。“恺撒切割”更有可能源自拉丁文中的“切割”——“caedere”,意为“切开”。
, http://www.100md.com
    以拯救胎儿及母亲生命为主要目的的剖宫产可追溯至公元1500年前后。据称,瑞士一位孕妇难产了,13个接生婆都束手无策。她的丈夫是一位专责劁猪的屠夫,于是他大胆剖宫取子,母子竟都奇迹般平安。后来,这名妇人又正常生育了5次。同年,一位名叫雅各布·尼费的德国劁猪匠也是如此,他的妻子剖宫产后,还孕育分娩了第二个孩子。上述故事在1580年被法国医生弗朗西斯·罗塞特集中收录,与其余12个剖宫产术成功病例一同报道,第一次对该分娩方式进行医学上的系统描述。罗塞特也成为支持对健康非濒死孕妇实行剖宫产的首倡者。但1596年,意大利出版的第一本产科书《助产士》倡导以剖宫产应对产妇骨盆狭窄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切开时需4个身形强壮的助手按住孕妇,这在当时仍然极具争议。

    1610年4月21日,杰里迈亚·特劳特曼与顾斯两位外科医生在德国进行了首次公开的活体剖宫产手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产妇只能依赖子宫肌肉的自然收缩力止血,不幸在术后第25天死于出血和感染。1689年,法国塞莱市的让·鲁莱奥医生为佝偻病孕妇实施了剖宫产,母亲和婴儿均成功存活。伴随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16~17世纪剖宫产手术指征逐渐明晰。
, 百拇医药
    19世纪,现代麻醉学的出现为产科操作的改进与成熟创造了新机遇。但在该世纪前半叶,剖宫产术死亡率仍居75%左右的高位。1876年5月21日,意大利产科医生爱德华·波罗在氯仿麻醉的辅助下,为一位25岁、矮小、患有佝偻病的产妇施行剖宫产,子宫切口自左至右斜亘于子宫底部。在胎儿娩出困难、子宫撕裂、血流如注时,波罗不得已从子宫内口上2厘米处将子宫连同两侧卵巢、输卵管一并切除,并以4根银线缝合宫颈残端及腹壁。这一大胆尝试避免了产妇因出血和感染死亡,促成了剖宫产术的一大进展。依据此法,产妇死亡率逐渐降至25%,婴儿存活率提高至86%。后世将剖宫产后同时切除子宫的术式称为“波罗式手术”。

    后来,外科无菌技术和缝合技术发展迅速,德国萨恩格医生于1882年首创“古典式剖宫产”,采用子宫体部中线纵行切开的方式保留子宫,没有损伤子宫动脉的危险,产妇在术后可再次妊娠分娩,被视为剖宫产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数百年来,产科医生对子宫切口方式的探索和改进从未中断。1926年,克尔医生发明了现代产科广泛应用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不易误伤血管,出血不多。至此,剖宫产术趋于成熟,安全性也得到保证,进入了新纪元。

    经历了尸体剖宫产、不缝合子宫的剖宫产、波罗式剖宫产、古典式剖宫产等几个发展阶段,剖宫产术见证了数千年来女性为人类生育繁衍付出的血泪代价,同时给予女性的生育选择更多尊重与关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