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2509
病人也是医生的老师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4日 生命时报 2021.06.04
     病人也是医生的老师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 岳

    如果让我给人文精神选一个反义词,我会选“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今社会,如果任由精致的利己思想蔓延到医学领域,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医生的服务对象是谁?病人。病人至上是符合人文精神的。但现实中,我们看到还有一些举措仍不尽如人意。比如,我国每年有很多儿童因误服家长药物导致事故的案例。然而,哪家医院的取药窗口会贴一个黄底红字的警示语,上写“请一定把药品放在孩子不能触及的地方”?很遗憾,我没见过。但很多医院倒是贴着另外一张警示语:药品出柜概不退换。

    对医生而言,有一面镜子,是2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定将会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那位传授我技能的老师,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与之相伴。”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病人也是医生的老师。

    2006年,我在日本昭和大学学习日本的医学教育,被一件小事震撼了。一位日本的带教老师跟学生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就要进病房去见那位老师,你们回去做一下准备。”6个学生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一点钱,凑在一起买了一块肥皂、一把牙刷,包装得非常精美。

    第二天,学生们拿着礼物,在老师带领下恭恭敬敬地来到病人床边。老师说:“田中先生,今天感觉好些吗?你不用起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个孩子。他们是我的学生。他们特别希望您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您愿意,从今天开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将为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检查和治疗。您也将成为这几个未来医生的老师。”紧接着,6个学生以标准的90度方式鞠躬。没有尊重,不可能产生信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此种情形下,病人会不会让实习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求医问药”这四个字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很多医务人员。这四个字让很多人不再把病人当作老师,与希波克拉底誓言背道而驰。我们感受不到以病人为中心,而是病人围着医护人员在跑来跑去。

    我们很多好的传统都丢了。北京某知名医院的领导曾问年轻医生一句话:“我们出门诊时,能不能看完一个病人后,从椅子上站起来一下?”这就是以前“老协和”的诊疗模式。“老协和”的专家不仅会站起来,还会把病人送到诊室门口,挥手告别,然后再对外边排队病人说:“下面到谁了?”

    最后,我想用两位“老协和”医生的话来共勉。一句是:“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病情变化。”当你学会反思自己为什么没预见病人的病情变化,你的医术就会越来越长进。另一句是:“没有听不懂的病人,只有说不清的医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