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01
编号:86985
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日 生命时报 2020.12.01
     缺乏高质量陪伴,会陷入失落和孤独,甚至走向叛逆

    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戚路佳

    近年来,随着智能产品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孩子因为手机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冷战,乃至离家出走。手机,无疑成为现代家庭矛盾爆发的导火索,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父母首先成为沉迷手机的一方:孩子讲话时,他们在看手机;一起吃饭时,他们在看手机;一起出游时,他们还在看手机……渐渐地,孩子失去了向父母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也失去了对父母发自内心的信任。缺乏高质量陪伴的他们,陷入失落和孤独,甚至走向叛逆。于是,在手机的“参与”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玩手机,父母不满;父母玩手机,孩子逆反。可现在的家长却没意识到这种现象,反而将孩子成绩不好归咎于其沉迷网络游戏,总认为是手机迷惑了孩子,并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看到孩子使用手机便大加斥责,企图用自己的权威规训孩子,使之步入“正途”。但言辞激烈,只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为家庭矛盾的爆发埋下隐患。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历来重视“身教”,清人王仕云曾在《格言仅录》中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传。”教育孩子,“身教”是更应被看重的。孩子出现问题,责任多半在父母 ,所以他还说:“不自责而反责子,骨肉多见参商。”这带给我们极大启发。

    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父母是孩子的首要学习对象,如果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好榜样,孩子自然可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果父母每天拿着手机不可自拔,却转而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会质疑:“凭什么你能看,我就不能看?”长此以往,父母会失去威信,孩子会顶撞,我行我素,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反抗。所以,以身作则是让孩子放下手机的前提。

    但是,手机也越来越成为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妖魔化手机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学会放下手机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需要父母发挥“身教”的作用,比如只在打电话、发信息、找资料、查单词、听网课、学才艺时使用手机,让孩子知道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父母学会放下手机 ,给孩子做出表率的同时 ,也需要使自己回归到亲子关系的培养中。

    优质陪伴,良性发展。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是很多孩子逆反的重要 原因。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注意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面对面的交流与陪伴,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健康成长。也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手机带来的恶性循环,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蔡林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