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790
黄昏时,老人最需安慰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一天的热闹即将落幕,光明逐渐收敛,正如秋天带给人的萧瑟感觉,使人触景生情

    黄昏时,老人最需安慰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

    本报记者 雷 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是黄昏独自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将黄昏日落与忧愁相关联,而这关联又成为心理暗示,常给人们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美国一些学者通过观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还提出了“黄昏综合征”这一概念,用来描述老人在黄昏时分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和认知功能改变,如焦虑、亢奋和方向感减弱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没有证据表明,人的情绪会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而变化。不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表示,从日常观察与临床实践来看,经过一天的忙碌,人们在傍晚逐渐安静下来,会有更多时间思考自身。此时,理性慢慢退出,感性逐渐变成主导,人的情绪就容易被放大。退休后,老人摆脱了繁忙工作的束缚,却容易陷入失去价值感的情绪旋涡。因此,安静下来后更易引发悲观情绪。

    张侃表示,季节对情绪的影响已被证实,人在秋冬季节更易出现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若以一天比拟一年,黄昏时分正是一年中的“秋季”。此时,一天的热闹即将落幕,光明逐渐收敛,正如秋天带给人的萧瑟感觉,使人触景生情。对处于一生“黄昏”时段的老人来说,更难免引起心中萧条、凄凉、垂暮之感。

    若放任负面情绪蚕食内心,不仅心理状态受到影响,还会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众多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痛苦等情绪时,迷走神经兴奋,会促使胃液分泌增加,易引起胃肠溃疡;长期负性情绪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增加患癌几率;抑郁、挫折、怨恨等情绪会加重神经性皮炎、痤疮等……因此,若发现老人持续出现低落情绪,应及时沟通,分析原因,尽早“对症”干预,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生活,淡化失落。退休后,生活变得悠闲。老人的社会、家庭角色发生转变,若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产生失落感或无价值感。因此,长期居家的老人要适时增加日常生活内容,比如拾起年轻时的爱好、学一门新手艺,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适当安排一天的行程。还可以在黄昏时适当参加一些轻松有趣的活动,比如和家人打纸牌、看娱乐节目等,让黄昏时间悄悄溜走。

    保持联系,减轻孤独。现今,不少老人与儿女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加上丧偶、疾病等因素,会加重老人的孤独感。还有一些老人担心自己年老体弱给儿女增加负担,因此常感焦虑。若有条件,家人应尽量多陪伴,尤其在黄昏时分,陪老人共进晚餐、聊聊天。若不能长期在老人身边,可在日落前给老人打个电话、通个视频,把身边大事小情分享出来,并请老人提出建议。如此,老人既可感受到家人关心,也能满足于“被需要”。

    张侃提醒,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暮霭沉沉对人心理上的影响。日常不妨多外出游玩、登高远眺,能使人心旷神怡,解压增趣。退休是生活的又一次启程,请享受这“夕阳无限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