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789
用科技打通空中生命线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从热气球转运到飞行器救援,创新地面天空联动医疗模式

    用科技打通空中生命线

    ——海丰通航在航空医疗救援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完备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既是完善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又是我国通用航空重点发展的新兴业态之一。

    航空医疗救护是使用通用航空器及专用医疗救护设备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紧急施救的飞行服务(MH/T1039通用航空术语)。其起源于战争中病伤员的转运,公认的第一次航空医学救援是1870年法军用热气球运送160名伤员,并成功救治。目前,航空医学救援是多数发达国家应对突发灾害和事故,普遍采用的一种救援和转运形式。美国航空医学救援力量最强大,飞行器装备量大,截至2015年,84.5%的人口(约2.6亿人)可享受医护人员20分钟内抵达现场实施救援。我国航空医学救援起源于1953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伤员的转运。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尤其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航空医学救援得到进一步关注,随后航空医疗救援项目纳入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6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陆海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着力提升医学救援能力。同年,国家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6YFC0802600),由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通航”)牵头研究。2017年,海丰通航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合作,打造了全国首家以医院为主体开展直升机常态化备勤(7×24),覆盖巴彦淖尔市半径250公里,出动时间半个小时以内,最快可15分钟到达现场的空地一体医疗急救体系。
, http://www.100md.com
    科学调度

    为生命救治争分夺秒

    医疗救援直升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飞行高度较低的优点,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在草原及沙漠地区都可着陆实施救援,必要时直升机还可以在空中悬停,特别是在救援路程遭遇交通堵塞、道路塌方等情况时,航空救援的优越性就更加明显。但航空医疗救援涉及空管、飞行员、医护人员等多方协同,如果没有有效的协调指挥调度,航空医疗救援也只是纸上谈兵。海丰通航已经在北京总部和巴彦淖尔市医院建立了航空医疗救援指挥中心,通过自主开发的“巴彦淖尔市医院急危重症指挥调度系统”,为救援人员提供空域申报、实时天气信息、空地通讯、视频监控、低空监视等重要飞行保障,对救援任务进行集中化调度。2020月5月14日,在海丰通航的统一调度下,医护人员仅用时28分钟就到达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为心肌梗死患者注射了溶栓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是近两年的第3例院前溶栓救治。

    创新改装
, 百拇医药
    将多种机型变身救援机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器中用于航空医疗救护的数量较少,且装备配置较为简单,基本采用在普通直升机上临时配置各种医疗设备的方式。而美国的机载医疗装备几分钟内可完成所有装备安装,无需改动飞机内部结构,携行医疗装备存于急救箱内,各医疗装备高度通用化和模块化。为此,海丰通航将医疗装备配置通用化和模块化作为突破口,促进我国航空医学救援能力的提升。在参考欧美国家航空医学救援中医疗装备配置标准和中国救护车标准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不同机型内部结构的匹配,目前已研发出贝尔429、407,空客H135、H125等多种机型改装方案设计,部分设备正在开展适航取证工作。以期为我国航空医学救援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医疗培训

    帮医护人员开发体验式训练

    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专业性强,涉及航空、气象、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接受过通用航空医疗系统培训的专业医疗人员数量很少,在高空环境下对急危重病患采取急救措施的能力也很有限。为此,海丰通航也做了大量航空医疗培训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直升机模拟训练舱培训及半实物VR训练设备等,并且联合澳大利亚开展航空医疗救援国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上机训练、协同演练等,截至目前已培训医护人员300多人次。海丰通航还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航空医学人才培养与岗位资质认证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地面保障

    为救援作业提供高效手段

    2019年6月23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距口岸收费站40公里处,发生了一起客车与大货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致15名乘客受伤,其中重伤6人亟待救治。巴彦淖尔市医院和海丰通航立刻开展空中连续救援作业,仅用50分钟便到达了事故现场(救护车辆需2.5小时),连续4架次往返飞行(包含夜航飞行1架次)累计用时5小时35分钟,实现最快14分钟再次起飞,完成所有伤员转运、加油等任务。如此快速连续出动医疗救援作业,是在海丰通航自主研发的地面保障设备下完成的。海丰通航多年从事军用航空保障设备的研发,在航空医疗救援需求的牵引下,依托军用航空保障设备研发经验,海丰通航研发出了临时机坪、移动指挥车、便携助航灯光设备、便携启动电源、撬装式加油装置等快速保障设备,同时已配合巴彦淖尔市医院在所辖范围内勘察临时起降点59个。

    虽然我国航空医疗救护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国家大力推进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海丰通航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需求牵引,建立起了自主创新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未来将会成为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空中卫士”。▲ (王 鹏), 百拇医药(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