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4.24
编号:81205
心内科医生眼中的好患者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24日 生命时报 2020.04.24
     备齐病历资料 明确回答问题 做好日常记录

    心内科医生眼中的好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 健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从挂号到诊室外排队,苦等几个小时终于见到医生,却不是因忘了带既往病历,就是在就诊时不知如何与医生沟通,导致看病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我希望患者能做到以下几点,看病才能既高效又事半功倍。

    就诊前,准备充分。去医院就诊常规要带很多东西,如果患者能在就诊前把资料准备好,就诊时医生能够很快查找到所需资料,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做出的判断也更准确。

    总的来说,患者需要准备的资料分为两类。第一类:证件。这是就诊挂号和缴费需要用到的资料,包括身份证、医保卡、医院就诊卡等。

    第二类:医疗资料。首先,病历本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料,很多患者会看一次病买一个新本,这样是不对的。目前,很多地区医院之间的病历并不共享,因此患者手头的病历本是记录其健康状况最完整、最基本的资料。建议患者集中用一个病历本,并将其保存好,即使去不同医院、看不同疾病,都要带上。若确实没找到原来的病历本,建议把疾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品清单记录好给医生查看。

    其次,要准备好检查资料。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做过很多检查,建议将这些资料都带上,按时间顺序分类存放到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内,比如血液检查结果、心电图、影像检查报告等,医生可对比查看前后的变化,给出恰当的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要避免曝晒,胸片、CT片应带原片就诊,存放时不要弯折。

    再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诊时间宝贵,如果有想问医生的问题,最好在就诊前先写下来,方便问询。

    就诊时要有效沟通。门诊医生出诊半天需要接待几十位患者,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因此,就诊时的沟通很关键,这里有两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回答医生的问题要尽量简洁明了,最好是讲事实,而非自己的主观判断。比如,医生问胸闷多久了?回答“两天前开始的”比回答“好几天了”更明确;再比如,你出现心慌这个症状就是事实,而你自觉是心律失常就是主观判断。

    第二,不要不好意思向医生提问。虽然诊疗时间很短,但有效问诊需要医患共同配合。如果患者对治疗手段不明确,也不利于后面的治疗。比起“为什么”,患者更需要知道“怎么办”,特别是一些注意事项、服药方法等,可用本子记下来,回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

    就诊后,及时整理。看完病回家并非“大功告成”,还应再进行一次整理。把新的检查结果存放好,将医生讲的重要事项记录下来。另外,到下次就诊期间,要做好自我管理,除了按医嘱服药,还应记录症状变化,日常应定时测量血压、血糖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医生眼中的好患者应具备几个特点:备齐病历资料,就诊有效沟通,了解自己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百拇医药(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