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01
编号:82064
应对免疫治疗副反应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生命时报 2019.11.01
     做好早期评估 注意持续观察

    应对免疫治疗副反应

    本报记者 高 阳

    免疫治疗目前十分火热,尽管其疗效有目共睹,但关于副反应的讨论也不绝于耳。欧美国家和我国都对免疫治疗的副反应发布了一些指南,但究竟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是如何产生的?其机制十分复杂。

    在“第九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焦顺昌介绍,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化疗的作用部位是非靶向的,即快速分裂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属于“全面打击”;靶向治疗针对驱动肿瘤生长的特异性分子,给肿瘤“断粮”,饿死肿瘤细胞。而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自身的免疫能力,对抗肿瘤,因此疗效也备受瞩目。因为免疫治疗常用的PD-1/PD-L1抑制剂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会因免疫系统激活而导致独特的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传统治疗不同,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通常可以看到或预测“毒性”,但免疫药物使用以后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反应,即出现了免疫的副反应,让医生和患者措手不及,对于少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造成死亡。

    免疫反应的“疗效”和“毒性”存在很多相关性,之所以产生疗效,是因为诱发了体内免疫细胞的作用,而这个作用也会影响到其他正常组织。例如使用免疫治疗PD-L1单抗之类的药物,会解放大量的免疫细胞,它们更活跃,会扩大攻击范围,使得原来没有反应的地方变得有反应,原来自身的免疫疾病,平常没有或表现很轻,但是用了免疫治疗后,疾病细胞就表现出来。在治疗过程当中,免疫治疗的“战场”在哪儿,会累及到周围的器官,比如肺癌患者免疫治疗通常会累及呼吸系统,出现肺炎、胸膜炎、结节样肉芽肿甚至肝脏受损。另外,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与肿瘤和器官类型还有剂量都有关,因此不同的疾病、不同产品可能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比如最常累及的有皮肤、结肠、内分泌、肝脏和肺,出现腹泻、肠炎、疲劳、皮疹、瘙痒等症状,罕见的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处理副反应,首先要做好早期评估,评估是否有高危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尽早发现,出现任何症状时要想到是不是免疫的副反应。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严重的副反应都可以解决。比如对于逐步放疗的肺鳞癌患者,副反应比较多,做免疫治疗虽然有一定的危险,但不是完全禁忌的,评估好副反应就非常必要。还有些高危因素如结石性肺病患者、长期吸烟的人群,治疗时要小心一点;存在自身免疫病或器官移植的患者,不是绝对禁止免疫治疗,但要控制好副反应。

    其次,在治疗之后也不能中断观察。由于免疫治疗的发生机制总体不是很清楚,因此要时刻留意在治疗结束后迟发的不良反应。免疫治疗副作用大部分发生在治疗3个月后,但也有第2天就发生的,患者和医生都不能掉以轻心,时刻观察,有助早期发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