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2期
编号:1312614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王敏
第1页

    参见附件。

     2.4 超微结构

    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0.5~2μm的嗜酸性小体局部聚集,充满整个瘤细胞的胞质,小体由大量的溶酶体及其残体组成(可能来源于被吞噬的红细胞);此外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中无层粘连蛋白和吞饮小泡,细胞间连接很少[9]。

    2.5 鉴别诊断

    (1)脾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管腔构成,内衬单层偏面平内细胞,而LCA内CD31、CD68、Lysozyme和CD163阳性,而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细胞抗原阴性。(2)血管性错构瘤:组织成分与正常脾组织相似,各成分的比例与正常脾组织不同,轮廓不清,大小不一的血窦样腔隙,含血量较多,脾索内细胞多少不定,伴不同程度纤维化,脾小梁减少或缺如,免疫表型上血管内皮均表达CD34。(3)海绵状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反应性血管瘤病:有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管腔内衬覆盖扁平的内皮细胞不表达组织细胞抗原。(4)血管肉瘤:主要靠组织形态学,LCA增生的瘤细胞不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而血管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5)窦岸细胞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与LCA的结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相似,要多切片仔细观察,主要区别在于瘤细胞有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的多少[10]。(6)转移性肿瘤:典型的脾转移性肿瘤易鉴别,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可有“牛眼”征;有原发肿瘤病史,通常存在LCA所没有的淋巴结肿大现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