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2022
编号:13820424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2
     2 中医发病机制

    中医上并没有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名称,且此种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水肿、气短、心慌、乏力、胸闷等,因此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上应属于“胸痹”“痰饮”“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4]。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临床上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机制最统一的说法便是由于心脏或其他脏器发生病变之后累及到心脏,在此基础上导致心脏阳气受损或阴气不足,气虚血瘀失运,无法促进血脉循环,导致血脉发生淤阻,而淤、水、痰等病理在进一步发展后进一步损伤到了心脏,这样一步一步形成恶性循环,其中所相关的脏器主要以心脏为主,还与肝、肺、脾、肾等部位相关[5]。其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阳虚的转化,常兼见痰、饮。

    3 西医治疗

    临床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不单单包括纠正机体异常的血流动力学,还需要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这样便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病情发展,从而减少临床病死率,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6]。在传统西医上,对心力衰竭疾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临床治疗的层面上已经从原本的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改善到病情干预的阶段,而临床治疗方案也更是从药物治疗进一步发展为心脏同步治疗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