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932
编号:13527159
角膜塑形术对外隐斜近视患者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视光门诊2015年12月-2018年4月收治的41例(82眼)外隐斜近视患者,纳入标准:年龄8~18岁;近视球镜屈光度-2.00 D~-5.00 D;双眼无屈光参差,矫正视力≥1.0,外隐斜度数6△~20△;无器质性眼部病变,无角膜塑形镜验配相关禁忌证。排除瞳孔过大者。给予佩戴角膜塑形镜,并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后采用改进的托灵顿方法检测外隐斜的量,该方法较VonGraefe法更适用于小龄的儿童检查隐斜度数,且重复性强、利于控制调节。采用平滑聚散检测方法进行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检测、计算。

    1.2 方法

    所有患者验配塑形镜前使用1%环戊通滴眼液睫状肌麻痹后进行检影验光。瞳孔恢复1周后,按照常规要求进行角膜塑形镜塑形前的相关检查,然后规范验配,最终选择最佳配适的镜片参数作为最终处方。按照戴镜后1 d、1周、1个月,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除了常规塑形镜复查内容外,同时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前、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3、6个月、1年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平滑聚散检测方法进行远、近不同距离的聚散功能测定,外隐斜者只需要进行BO的模糊点、破裂点的检测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