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9期
编号:1306300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9期
     【摘要】 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以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应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感评分、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手术效果佳、并发症少,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腹手术; 胆结石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106-03

    胆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具体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而引起的疾病。结石的形成一般是由胆汁酸浓度、胆固醇之间比例发生变化引起的,另外,胆汁淤积同样可引起结石[1]。胆结石会直接导致胆囊管阻塞,长期会形成胆囊积液,从而影响胆囊功能,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烧、黄疸、腹痛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胆结石治疗中,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胆囊切除术。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8~69岁,平均(44.20±6.17)岁。病程3~12年,平均(5.10±1.31)年。胆结石直径为2.3~25.3 mm,平均(10.30±1.62)mm;观察组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6~68岁,平均(45.70±7.32)岁。病程为3~11年,平均(4.70±1.36)年。胆结石直径为2.1~24.5 mm,平均(10.50±0.53)mm;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疸、寒颤、发热、腹痛,B超显示患者胆囊均存在积液,且囊壁增厚,胆囊整体明显增大,符合胆结石医学诊断标准。另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给予患者麻醉处理,通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当麻醉完成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2)取开腹切口。切口位置通常选择在右侧肋缘下,切口工具采用高频电刀,然而,依次将腹壁、肌肉切开,切口长度控制在8~10 cm。(3)开放腹腔,清除结石。将胆囊床游离至胆囊三角,对胆总管、胆囊动脉、胆囊管等部位分布做详细查看,然而,对胆总管、胆囊动脉进行结扎。随后,把胆囊从胆囊床上切除。最后,检查腹腔是否存在污染情况,在肝缘下置引流管,将切口缝合。患者术后1个月后,需接受T管造影及B超复查,如无异常情况,可将T管拔除。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给予患者麻醉处理,通常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其整个身体向左侧倾斜20°,腳部、头部需垫高15°左右。选择剑突下1 cm位置为主穿刺点,选择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 cm处及右腋前线0.5 cm处为辅助操作孔,选择肚脐下1 cm为观察孔。(2)建立气腹,顺序穿刺Trocar,然后将腹腔镜置入,对腹腔做剖析、探查,分离胆囊动脉。分离完胆囊管后,暂不做切断处理,留作胆总管牵引,这样能够防止胆囊内小结石挤入胆总管。(3)对胆囊行逆行剥离,采用电凝方式防止胆囊床出血。牵拉胆囊底部,促使胆总管前臂得到充分暴露。待穿刺得到证实后,利用尖刀对胆总管前臂进行戳孔,同时取胆总管纵向切口,切口长度1 cm。然后,以锁骨中线戳孔及纵向切口为途径,将纤维胆道镜置入。(4)利用石蓝将结石取出,对于远端不易取出的结石,可在远端插入输尿管导管,然后输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结石取出。对于较大的结石,需以剑突下切口为途径,利用胆道取石钳将结石取出。(5)结石取出完成后,需利用胆道镜做最后的检查,以防止结石残渣的遗漏。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复查,检测手术后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及结石残留。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效果具体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感评分、住院时间。其中疼痛感评分标准为:无疼痛<60分、轻微疼痛60~80分、剧烈疼痛81~100分。(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内容具体包括:腹腔感染、肾功能损伤、切口感染。(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将治疗情况分为三个等级,无效、有效、显效。无效:术后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体内胆道、胆管等部位仍然存在结石;有效:对患者创伤微小,体内仅存少量结石残余;显效:对患者无创伤,体内结石完全清除;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相应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感评分、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http://www.100md.com(任学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