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7期
编号:12947892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7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对比。方法 7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 每组39例。肠内营养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组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 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 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 肠内营养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 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糖(GLU)均低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 重症脑卒中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更佳, 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指标, 且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 重症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指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95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存在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 特别是重症脑卒中患者, 往往伴发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病症, 导致其无法正常进食, 产生营养吸收、代谢障碍[1], 影响其治疗效果。目前, 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是临床上常用的营养支持疗法, 各有优劣。本研究为明确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对比, 将7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后, 分别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的7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均为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 已经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脑卒中, 并存在程度不等的进食呛咳、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 排除合并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血液系统、营养不良、内分泌系统以及代谢系统疾病患者, 本组患者或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 每组39例。肠内营养组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55~84岁, 平均年龄(65.7±6.1)岁;卒中类型:脑出血15例, 脑梗死24例;肠外营养组中男20例, 女19例, 年龄55~83岁, 平均年龄(65.7±5.7)岁;卒中类型:脑出血16例, 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所用药物、营养液以及基础治疗等基本相同。 肠内营养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即在住院后第1天抬高患者床头约30°, 取250~500 ml的肠内营养混悬液(百普力或者能全力), 使用肠内营养泵予以持续泵入治疗, 第2~3天则泵入500~750 ml, 第4~6天持续泵入750~1000 ml, 并每隔4 h抽吸1次患者胃内残余量。如果胃内残余量>150 ml, 则暂停营养液, 回抽其胃内残余量, 直至其<100 ml可继续予以营养液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则采取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模式, 即依据HarrisBenedict公式准确计算出患者的基础能量消耗, 评估其每日所需热量, 每日所需热量值=基础能量消耗应激系数75;患者住院后第1~2天, 通过静脉输注为患者补给上述计算的热量值50%, 随后增加到全部热量值。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营养指标水平变化, 主要包括血清ALB、ALT和GLU;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指标变化对比 营养支持前, 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的ALB、ALT和GLU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支持后, 肠内营养组ALB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 而ALT和GLU则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 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5%,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组织处于高代谢状态, 对于能量的需求较高[2]。然而, 患者往往因吞咽障碍等并发症, 导致其对于蛋白质、热量的摄入严重不足, 缺乏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等, 导致其免疫功能减弱, 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致使患者病情恶化。目前, 临床上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营养支持治疗, 以此改善并维持其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与功能[3], 促使其早期康复。

    与之相比,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具备如下优势:①可加速患者肠道吸收, 快速恢复其机体排泄功能;②预防菌群移位, 保护患者胃肠功能并促使其早期恢复正常, 预防其并发功能衰竭等病症;③可促使患者胃肠道激素、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纠正其肠道内高分解、代谢状态;④绝大部分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老年人, 多合并基础性疾病, 于肠外营养支持期间, 大量静脉输液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 而肠内营养支持则可避免此类情况。据本组研究结果得知, 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优于肠外营养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肠外营养组低(P<0.05), 可见重症脑卒中患者更宜选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 有助于改善其机体营养状态, 且安全性较高, 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燕芬, 谢菊生, 杨杰.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 22(3):192.

    [2] 史树海, 程景丽.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肠外和个体化营养治疗的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32):93-96.

    [3] 周峰, 李新毅.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动态营养评估及治疗策略的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3):79.

    [收稿日期:2016-05-18], 百拇医药(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