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13期
编号:12854013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影响因素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 观察其临床表现, 总结患者的患病特征, 并分析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中, 浑身乏力61例, 占比高, 为61.0%, 其余依次为纳差、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可见给药途径和药物肿瘤是主要影响因素, 以口服用药、中草药致肝损害的比例最高, 分别占62.0%、45.0%, 显著高于其他途径、其他类别的药物。结论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中药口服。

    【关键词】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156

    药物性肝损害是最重要的肝损害类型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且发病有地域差别, 但发病率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已知的可以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有1000余种[1]。鉴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时,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病理改变也缺乏特异性, 很容易造成误漏诊的发生, 对其主要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掌握其影响因素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并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皮肝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确诊, 并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发病前2个月内有明确用药史;同时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任意两条:①经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情况;②经实验室检查见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6%;③患者表现出皮肤瘙痒、纳差、浑身乏力、黄疸等主要症状;④再次使用相同药物, 出现二次肝损害表现。

    100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55例, 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52.3±22.0)岁。肝脏损害发生在用药后的1个月内。对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并按照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分型, 其中, 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转氨酶(ALT)> 2 ULN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患者75例, 胆汁瘀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或ALT/ALP≤2]患者12例, 混合型(ALT>2 ULN、ALP>2 ULN, 且23 ULN,2 ULN3 ULN且TBIL≥

    5 ULN)患者13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后, 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并按照肝损害程度的轻重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1. 2. 2 分析方法 观察急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 总结患者的患病特征, 并分析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1. 3 评价标准[3]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为痊愈;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50%为好转;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50%甚至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100例患者中, 浑身乏力61例, 所占比最高, 为61.0%, 其余依次为纳差56例, 腹胀腹泻29例、恶心呕吐27例、皮肤黄染26例, 皮肤瘙痒13例, 分别占56.0%、29.0%、27.0%、26.0%、13.0%。

    2. 2 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可见给药途径和药物肿瘤是主要影响因素, 以口服用药、中草药致肝损害的比例最高, 分别占62.0%、45.0%, 显著高于其他途径、其他类别的药物。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急性药物肝损害的影响因素统计(n, %)

    项目比例

    性别男45.0

    女55.0

    年龄>50岁52.0

    ≤50岁48.0

    给药途径口服62.0

    肌内注射6.0

    静脉注射24.0

    皮下给药8.0

    药物类别中成药或者中药汤剂45.0

    抗生素类药物16.0

    解热镇痛药物11.0

    抗结核药物8.0

    激素类药物5.0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4.0

    抗肿瘤药物3.0

    降糖药物2.0

    甲状腺疾病药物4.0

    其他2.0

    2. 3 治疗效果 100例患者经保肝治疗后, 痊愈61例, 好转29例, 无效7例, 死亡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3 讨论

    本文对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也没有典型性, 但以浑身乏力为主;而中药、口服则是最主要的两项影响因素。一方面, 中药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加上近年来土地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生药材中可能含重金属类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 使用时引起肝脏损害;另一方面, 部分药物口服后, 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在经过肝脏时受相关酶类的破坏, 导致其无法大量进入血液循环, 滞留在肝脏中, 药物累积量增加, 造成肝毒性。唐玉珍等[4]研究还认为, 女性、高龄以及体重轻也是影响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 虽然影响程度较轻, 但也在肝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同时, 从患者的肝损伤类型和程度来看, 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且损伤较轻, 因而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文100例患者经治疗后, 总有效率可达90.0%。掌握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在用药时提高重视程度, 做好防治工作和监控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维佳, 赖荣陶, 王晖, 等. 115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10):1058-1060.

    [2]吴菊意.老年人群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措施及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医学, 2014, 34(9):49-51.

    [3]滕光菊, 孙颖, 常彬霞, 等. 41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5A):11-13.

    [4]唐玉珍, 陈竹, 吴蓓, 等. 16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4, 6(2):31-32.

    [收稿日期:2016-01-25], http://www.100md.com(王振宁 卢晓敏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