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16000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5日 孟瑞仙
第1页

    参见附件(2641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A,n=18)和硬膜外麻醉组(B,n=18)。A组:取患肢在上侧卧位,分别标定腰丛与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将神经刺激仪正极与患者相连,负极连接与阻滞针上。腰丛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30 ml,坐骨神经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15 ml, B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用药为1%罗哌卡因12~15 ml,观察并记录各组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术后1、4 hVAS评分及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血压无明显差异,麻醉后15、30、60 min B组患者的SBP、DBP与A组相比降低明显。B组患者麻醉后15、30、60 min的SBP、DBP,较麻醉前、麻醉后5 min有显著性降低。A组患者整个麻醉过程中的SBP、DBP均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患者的HR、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快于B组(P<0.05),而恢复较B组慢。术后随访A组患者有1例术后1.4 h VAS评分为3分、5分,其余病例两时点VAS评分均为0分,其中有一例患者术后有轻微恶心,其余病例均无腰痛、头痛的症状,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主诉。B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为0分,术后4 h VAS评分有3例患者为6分,2例为4分,4例患者术后有腰痛、头痛的症状,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相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关键词】

    下肢手术;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

    

    作者单位:021008海拉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近年来,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相比较,该方法定位准确,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对患者全身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本文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麻醉。与传统的硬膜为麻醉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36例,ASAⅠ~Ⅱ级,年龄22~70岁,体重46~85 kg,男22例,女14例,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A,n=18)和硬膜外麻醉组(B,n=18)。凡有局麻药过敏,凝血机制障碍及安放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均被排除在外。患者入室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A组:取患肢在上侧卧位,分别标定腰丛与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①腰丛,取腰椎间隙,向术侧旁开4~5 cm,作为腰丛阻滞穿刺点,②坐骨神经,将骶髂关节,股骨大转子及骶裂孔三点做标记,在前两者连线中点作垂直线,与后两者连线交点作为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确定穿刺点后,将神经刺激仪正极与患者相连,负极连接于阻滞针上。神经刺激仪初始电流设为1 mA,2 Hz。针头接近拟阻滞的神经,直至诱发该神经下所支配的肌肉群产生的最大颤搐后,将刺激仪电流减小至(0.30±0.05)mA,若肌颤搐仍存在则注入0.33%罗哌卡因,腰丛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30 ml, 坐骨神经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15 ml。B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用药为1%罗派卡因12~15 ml。观察并记录各组麻醉前,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术后1、4 h VAS评分及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等。各项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组间数据组内和组间比较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手术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30、60 min,B组患者的SBP、DBP与A组相比降低明显(P<0.05)。B组患者麻醉后15、30、60 min的SBP、DBP较麻醉前、麻醉后5 min有显著性降低(P<0.05)A组患者整个麻醉过程中的SBP、DB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HR、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快于B组(P<0.05)而恢复较B组慢(P<0.05)(如表2所示)。术后随访A组患者有一例术后1、4 h VAS评分为3分、5分,其余病例两时点VAS评分均为0分。其中有一例患者术后有轻微恶心,其余病例均无腰痛头痛的症状,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主诉。B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均为0分,术后4 h VAS评分有3例患者为6分,2例为4分,4例患者术后有腰痛、头痛的症状、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表1

    术中SBP、DBP、HR、SpO2的变化(x±s)

    

    组别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5 min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

    SBPA组129.6±17.2131.4±18.3133.7±19.4132.5±13.6132.8±15.7

    B组132.3±19.4134.3±16.5125.6±18.2115.6±15.6120.8±13.5

    DBPA组82.2±11.679.4±10.978.9±10.681.6±11.277.6±10.2

    B组83.4±13.682.7±11.871.5±9.664.9±7.868.3±10.6

    HRA组76.6±9.374.8±8.978.3±9.874.6±8.480.6±10.2

    B组74.7±9.175.3±9.279.5±10.380.4±10.678.5±9.4

    SpO2A组98.3±1.298.5±1.598.6±1.798.2±1.198.4±1.4

    B组98.5±1.498.7±1.698.6±1.898.5±1.498.7±1.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x±s,min)

    

    组别

    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

    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维持时间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维持时间

    A组1.8±0.55.4±1.5378.6±92.72.1±0.87.8±2.3236±78.4

    B组5.5±2.113.6±4.2242.5±76.89.3±3.820.6±5.8120±37.6

    3 讨论

    下肢手术传统的麻醉选择多为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虽然镇痛完善,但由于阻滞范围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