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1期
编号:11641710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1期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 目的 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 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采用Siemens Somatom HQ2、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 Signa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 KV,18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ml,80~100 ml,速度2.5 ml/s。

    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T1WI:TR/TE 300~500/8~10 ms,T2WI:TR/TE 3500~4000/96 ms。矩阵256×256,层厚5 m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