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9
编号:13552364
基于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理论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99
     1 大黄通腑降浊在慢性肾衰竭的运用

    慢性肾衰竭辨证属于中医“水肿”“癃闭”“肾风”“关格”“虚劳”范畴。主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脏腑阴阳气血虚损为其根本,以脾肾亏虚最为多见;浊毒、水饮、痰浊、瘀血相间为害。虚、毒、湿、瘀相杂,脾肾衰败,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亏虚夹瘀浊贯穿疾病始终[4]。通腑降浊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大法之一,大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在降低血Cr、BUN、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方面以及减轻临床症状有一定作用[5]。无论在慢性肾衰竭各期,还是在单方、复方、内服、外用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7]。林丰夏等[8]统计研究发现,中药通腑降浊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使用频率达到52.05%,其中大黄的使用频率高达95.89%。

    2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将军、川军、黄良、火参等,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以往研究认为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其泻下作用,使尿毒症毒素经肠道从大便排出。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得到有效鉴定,目前随着药物化学及药理学的不断发展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