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9
编号:13552350
肺癌生物靶向治疗得效与中医瞑眩反应(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99
     1.2.2 肺癌生物靶向治疗伴随的“药疹”和“药泄”是“瞑眩反应”的重要表现

    中医学对于服药的方法和药后机体的反应具有深刻的认识,如《伤寒论》之桂枝汤煎服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这提示“药汗”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尚书·说命上》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指若服药后没有发生“瞑眩反应”,则重病不愈。清·莫文泉认为瞑眩反应是“病被药攻,拒之使然”;周慎斋称作“邪寻出路”所致;有学者认为瞑眩现象是药与证符,剂量恰到好处的表现[26-27];“给邪气以出路”是中医顺势利导治疗疾病的重要特征。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内外邪毒乘机体正虚而发,结聚于经络、脏腑,不能及时外泄,蓄积成瘤;畅通邪毒外达的出路,可以促进邪毒及时外泄,防止其蓄积致癌,“药疹”和“药泄”的出现可能是药物打破机体的“病态平衡”的一种表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是否需要促进“药疹”“药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邪积体内者宜分邪居部位分而治之,在上者引而越之,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下者迫而下之[28],均提示在治疗过程中要给“邪以出路”。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外合皮毛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