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求医问药》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108438
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计算法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日 《求医问药》 2006年第2期
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计算法
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计算法

     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饮食。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方面却存在着不少的误区:①采取饥饿疗法:很多糖尿病患者误认为主食吃得越少,病情就会控制得越有效。其实这是很不对的,因为少吃主食容易使人发生低血糖、饥饿性酮中毒。②有的糖尿病患者常吃粗粮和素食,误认为多吃这些是无害的。粗粮富含纤维,有降糖、降胆固醇、通便等功效。但吃得太多,会增加患者胃肠的负担,影响营养的吸收,长此下去,必然会造成营养不良。植物油含有脂肪,属高热食品,若摄入太多,会增加患者的体重,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主食上应粗细搭配。③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吃无糖食品可降糖,可以代替降糖药,其实这也是错误的。无糖食品一般指不含蔗糖或含有甜味剂木糖醇等的食物,因它是由粮食制作的,可转化为葡萄糖,也应计算在患者每日所摄入的热量内。需要指出的是,无糖食品既无降糖作用,也不能代替降糖药。④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服用了降糖药就不需控制饮食,一旦吃多了就多吃点降糖药,以将多吃的食物“抵消”掉。殊不知,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不控制饮食不仅会加重患者胰岛细胞的负担,而且过量服用药物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也要注意控制饮食。
, http://www.100md.com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合理地控制饮食呢?

    1.重症或幼年患者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同时,必须适当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2.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按时、定量进食,以避免引起不良的药物反应。

    3.患者膳食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应以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耐量为主要依据。在控制饮食时,首先应计算出患者的标准体重,然后按标准体重计算出患者每日所需的总热量;然后按患者病情的轻重分别计算。具体方法如下:①轻型而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参照我国居民通常的主食量:每日250克~600克(5~12两)。休息者每日主食200克~250克(4~5两);轻体力劳动者250克~300克(5~6两);中等体力劳动者300克~400克(6~8两);重体力劳动者400克以上(8两以上)。在副食方面可多吃些有饱腹感的带叶青菜,如大白菜、小白菜、菠菜、油菜等,这些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很少。此外,还应少吃或禁食纯糖类、山芋、马铃薯、鲜藕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②较轻型或用药物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先把每日的总热能计算出来,再按病情和用药情况来确定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数量。这是因为,膳食中除碳水化合物能影响血液中的糖的含量外,其中的蛋白质、脂肪也会有一部分经代谢可以转化为糖,因而也可以影响血糖的高低。
, 百拇医药
    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计算糖尿病患者的合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是按照其每日所需的总热能来计算的。总热量可以通过患者的标准体重、劳动量来计算。标准体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男性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身高(厘米)-150]/4

    女性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身高(厘米)-150]/2

    劳动强度分轻、中、重三级。(见下表)

    如一位标准体重为60公斤的糖尿病患者,从事轻体力劳动,他的日热卡应是60公斤×30卡=1800卡。老年患者可按照1000卡+(年龄×8)的公式来计算。热卡分配:糖应占总热卡的60%,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那么,这位患者的日需主食量(大米、白面等)为(1800×0.6)÷4*=270克、蛋白质(1800×0.2)÷4*=90克、脂肪(1800×0.2)÷9*=40克。此外,患者还应将食盐控制在10克/日以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应将盐控制在7克/日以下,每日饮酒最大限量为30度白酒50毫升、啤酒200毫升、干红葡萄酒100毫升,且应在餐后饮用。(*1克碳水化合物产生4卡热量;1克蛋白质产生4卡热量;1克脂肪产生9卡热量。)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标准体重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合理地安排饮食。由于大多数蔬菜属于高纤维食物,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所以,按上述计算方法进食的患者,若饭后仍有饥饿感,可以增加蔬菜芹菜、洋葱、菠菜等的摄入量,同时还可适当地食用蛋白质类副食品,如瘦肉、蛋类、牛奶、豆浆等,也可从瘦猪肉和植物油中获得适量的脂肪,但肥胖者应少吃含脂肪多的食物。轻症患者可适当地吃些含糖量少的水果,如杨梅、菠萝、樱桃、草莓、梨、枇杷等,但不宜吃香蕉、苹果、糖果、果酱、蜜栈、糕点等含糖量多的食物,此外,还应摄入足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百拇医药(朱赓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