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8年第9期
编号:13279287
走出误区才能治好类风关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家庭医药》 2018年第9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虽然难治,但并非不能治。临床上常可看到不少久治无效,甚至终生致残的患者,究其原因是步入了治疗的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治好类风湿。

    忧郁恐惧,用药不灵

    类风关属于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性疾病,其疗效及预后與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机能,使免疫力下降,用药就不灵。临床上常可看到,一些经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的患者,却因失恋、离异、亲人病故、争吵、股票大跌等精神刺激,一夜之间痛得死去活来,复又急诊入院。美国学者豪迈斯的调查表明,心理刺激达到一定量,即可引起心理-生理活动的变化而突发疾病。有位34岁的女性,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其父患脑癌病故后,她痛不欲生,20天后就患了类风关。研究发现,类风关患者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忧郁、恐惧和怒气,会使体内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这是一种会导致炎症的炎性蛋白,不仅会诱发类风关,还会加重病情。

    跟着广告走,有病乱投医

    治疗类风关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甚至种族差异。这就要做到用药的个体化,患者应配合医生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药物,而这种选择只能是一个试用过程。医生也不是能掐会算的“神医”,事先也无法对每个患者做出准确的估计,只有经过试用,才能摸索出合理用药的方法,如药物的首选、用药剂量、持续用药时间和维持量等。

    如果跟着广告走或看见别人用这种药治好了,就照葫芦画瓢,盲目用药,往往就会越治越重。

    看了说明书,吓得不敢吃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缓解药,可使病情减轻,杀伤不需要的细胞,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变病程,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和组织器官破坏,并有助于激素减量。有些患者一看说明书,写的是治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如此之大,就吓得不敢吃或擅自减量。

    殊不知任何药物都是把双刃剑,既有治疗作用又有毒副作用。医生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才用药的,只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毒副作用,用药还是安全的。

    延误诊治,致残率高

    文献报告,类风湿病程2年者骨侵蚀的发生率为50%,5年为75%。其致残率10年为50%,20年达90%,并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0~15年。美国有位医生认为,早期诊治能使类风湿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在类风湿发病后2~3年内,关节软骨未破坏前,早期治愈是可能的。一旦病情发展到侵入性,引起严重的滑膜炎,骨和软骨受到侵蚀,治疗就困难得多。

    延误诊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看病“走错了门”。近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类风湿性关节炎国际论坛会议”披露,50%的类风湿患者首次就医,去了骨科、内科、疼痛科等科室而不是风湿免疫科。虽然都是穿着白大褂,但非专科医生对类风湿疾病的认识程度,远不如专科医生,往往导致延误诊治。, 百拇医药(高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