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952870
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5)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7期
     2.4.2 艾叶挥发油类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近年来,随着艾叶在临床的使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中,艾叶“有小毒”[73]。同时对于艾叶的毒性研究也受到重视。有研究发现,服用艾叶挥发油剂量为(0.13~0.25)mL·kg-1的小鼠第1天ALT和AST即明显升高,给药后第3天肝毒性明显,在给药7 d后,血清中ALT, AST, AKP和TBI升高,ALB降低并且伴有肝体比值增高,该试验对比艾叶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急性毒性,发现艾叶中挥发油成分对大鼠的肝脏影响最大[74]。有实验为了探究艾叶导致肝毒性的具体成分,刘红杰等[75]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用于小鼠灌胃,结果发现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的肝损伤最大,表现为在光镜下可以明显的看到肝细胞坏死,水肿,同时血清中AST和ALT显著升高。通过测试发现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中小萜类物质较多,而小萜类物质又是构成挥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艾叶挥发油导致肝毒性的机制说法不一 ......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