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772568
UPLC—Q—TOF—MS分析不同产地泥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3期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在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下长期趋异适应,可能引起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关键基因、酶的表达差异,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累积规律发生变化。附子的传统道地产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涪江两岸,土壤肥沃(主要为水稻土)而疏松,光热充足,气候潮湿,海拨500~600 m,适合附子的快速生长膨大,有利于成分的快速积累,因此每年6—7月即可采收。而新兴产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凉山州与云南西北部山区,海拨较高,在1 500~2 300 m,土壤类型以黄壤、紫壤为主,气候严寒,昼夜温差大,块根膨大与药效成分的累积较慢,因此每年9月中下旬才开始采收,生长时间比道地产区长约60~90 d[4]。此前,道地产区附子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绞根、追肥等过程,附子个头大、产量高;而新兴产区种植粗狂,附子个头普遍偏小;但近几年,新兴产区也普遍引进了江油的种植技术,附子个头与产量大幅上升。因此,上述差异成分的含量差异主要与生长环境及生长周期有关。对于调控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合成累积的关键基因、酶等,是否受温度等因素调节影响较大,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 ......
上一页1 2 3 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