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2年第15期
编号:13178225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孙文燕 侯秀娟 王斌 朱跃兰 张硕峰 畅洪昇 孙建宁
第1页

    参见附件。

     基于上述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毒性的综合评价思路。

    2.1 基于综合性安全评价的毒性参数研究

    采用定量毒理学方法,针对具体中药,有选择性的进行相关参数的测定,如LD50,TD1(最小中毒量),LD1(最小致死量),最大给药量,极量,有效量(针对毒性成分为有效成分

    的),LD50(n)(亚急性/慢性/累计半数致死量,针对一次测不出来的),蓄积系数,毒效衰减率,毒效半衰期,毒效联合效应等。

    需要注意的是,① 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实验室所测得的毒性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制订安全性研究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在GLP条件下进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② 所用的中药须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含毒性成分的含量控制),否则毒性参数不具可比性;③目前,毒性研究多采用正常动物,应考虑正常状态与疾病/病理状态的中药毒性的差异性,提倡结合疾病模型、证候模型、病证结合模型进行研究;④ 毒性评价较少考虑临床的因素,应考虑人与动物间的差异,结合临床报道进行相关研究。

    2.2 基于毒性靶器官确认的安全评价研究

    药物或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后,某些毒性成分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但个别器官或组织损伤相对更为严重。目前,对毒性靶器官的研究多集中在脏器指数、大体病理改变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上,有待深入,而部分中药的毒性靶器官尚未明确。应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相应的研究平台,开展量毒、时毒、效毒、构毒等深层次研究,寻找靶器官损害的敏感/特异性指标,为毒性预警及监测提供参考。

    2.3 基于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的中毒机制研究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