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1702
麻辣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5日
第1页
第6页
第20页
第25页
第38页
第86页

    参见附件(1454KB,291页)。

     麻辣心理学是由金圣荣所著,心理学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沉闷、严谨的,而作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总结成书,带读者进入到一个奇妙、口味辛辣的心理学世界。

    麻辣心理学作者简介

    金圣荣

    心理学作家,2011年出版“FBI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密码”“FBI攻心术一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战术”“FBI心理操控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策略"“CIA读心术--美国中情局决胜全球的秘密武器”"FBI沟通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人际沟通策略"“FBI气场修习术--美国联邦警察独有的秘密气场能量手册”此类作品在同类中排名第一图书。其中,“FBI读心术”已成为2011年4月至9月全国心理书籍最畅销书中的第一部。随后出版的“FBI攻心术”也被评为《美国联邦心理学》最畅销书前十名。心理书。

    麻辣心理学内容介绍

    《麻辣心理学》一书将读者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学世界。在这里,有一些心理知识,而且口味浓重,辛辣,令人耳目一新和奇怪。从这些案例中,读者可以对社会中有奇怪行为和不可思议事物的人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麻辣心理学》一书通过记录人物的各种情况,在读者面前记录了全面的三维解剖结构,并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世界。

    “麻辣心理学”可以完全满足大众读者的心理。它挖掘了心理学的深层秘密,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这不仅使读者从心底里过上更好的生活。清晰的理解也可以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

    麻辣心理学目录

    01、你内心最害怕什么?分析出你性格中的阴暗面--人格心理分析

    02、一场侵蚀理智的黑暗博弈-妄想心理分析

    03、明明没有厌世,为何一再憧憬死亡?--自杀心理分析

    04、变态横行的世界,如何证明你不是神经病?-一怪癖行为分析

    05、学会向自己失控的情绪道歉--自我情绪分析

    06、心理学揭露的不是你的本性,而是在放大你的野性野心心理分析

    07、束t所累,无心者无所谓--贪婪心理分析

    08、秩序就是信仰,杂乱就是酷刑--异形心理分析

    09、你身边最阳光的人可能最憧憬死亡-微笑抑郁症

    10、善恶之间隔着人性,梦中人其实是你自己的影子影子心理分析

    11、老实人心里住着一尊佛,压着一个魔-好人心理分析

    12、冷漠不是一个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心理的”疾病”-冷漠心理分析

    13、可怕!自闭症可能演化为严重的精神疾病--自闭症心理分析

    麻辣心理学截图

    前言

    麻辣心理学所探究的是人们不同程度和不同种类的心理异

    常,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本书将生活中的案例

    和心理学原理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让大家可以通过人们的行

    为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深层的心理状态。当你打开这本书,也许就能发现那些你熟悉的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了解人类心理背

    后所隐藏的那些无穷无尽的奥秘。

    你身边是不是有人总是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举动?是不是有

    人有时会突然性情大变,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对于多重人格的人,我们往往会觉得他“看起来有些不正

    常”,那么你知道一个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能拥有多少种不同

    的人格吗?这类患者各自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多重人格为什么

    会看起来那么诡异?为什么会经常有失忆现象?他们为什么会拥

    有多重人格?

    人格分裂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可以说这是一种

    很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类患者的世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脱节的

    吗?他们会出现幻觉,那么他们是否可以分清现实与妄想,还是

    直接把一切都当做是真的?

    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一旦走向死亡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自杀者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仿佛死亡会让他们更加快乐一

    样。有人说,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的潜意识里有尚未处理的愤怒;有人说,在自杀者看来,活着是一种恐惧,就像是正常人对

    于死亡也存在恐惧一样;也有人说,人会选择死亡,是为了保护

    自己,并不是在伤害自己。这些似乎都有道理,那么,事实究竟

    是怎样的呢?

    对于怪癖,我们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些怪癖没有什么特

    殊之处,有些却让人难以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这

    样一些人,他们有着异装行为,并且在心里认为自己是异性,甚

    至在言谈举止上都会模仿异性;或许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人,明明

    工作很好,生活也很富足,却偏偏喜欢偷窃;还有些人从小到大

    就喜欢收集东西,比如好看的橡皮、信纸、笔记本、小工艺品等

    等。这些怪异的行为到底为何发生?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情绪困扰,情绪伴随着人的一生,它

    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要,而情绪的出现势必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如何管理情绪就显得十分重要。你知道如何通过一个人的反

    应看出他的情绪吗?你知道一个人能够同时表现出好几种不同的

    情绪吗?

    现如今,因患抑郁症而结束自己生命的大有人在,抑郁症正

    在困扰着整个社会,但是患有抑郁症的人就一定会神情沮丧、郁

    郁寡欢吗?你知道那些看起来活泼开朗的人,其实也有很多正在

    被抑郁症所困扰吗?你知道那明媚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吗?

    你喜欢去KTV唱歌吗?从KTV唱歌的表现之中,我们可以推

    测出一个人的性格,这一点你是否知道?野心是一个人心中对于某样事物的强烈渴望。经常有人

    说“这不是你能瞎想的,快收起你的野心吧”、“这人一看就野心勃

    勃”之类的话,野心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可是后来,成功人士

    却说“你之所以这么穷,就是因为你没有野心”。那么,野心究竟

    是怎样的呢?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恋心理,那么自恋型人格与一般意

    义上的自恋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知道你最喜欢的人和最讨

    厌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吗?

    有些人总是要将床单收拾得不见一点褶皱,把房间收拾得干

    干净净、一尘不染,地板上不能见到一根掉落的头发……为了保

    持屋内的整洁,这些人每天都进行着繁杂的家务劳动。想一想,你是不是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手上不干净而反反复复洗手?你是

    不是会在出门以后,觉得水龙头没关,哪怕已经走出很远了,也

    必须回去检查?这些都是强迫症的症状,却分属不同类型。

    当今社会压力太大,每个人都承受着焦虑,这一点在所难

    免。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而它又与强

    迫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人都盼望自己可以吃得香睡得好,可是偏偏有一部分人连

    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失眠是一种令人几乎无法

    承受的痛楚,那你知道有些人是因为强迫症才失眠的吗?还有一

    部分人喜欢疯狂购物,看到什么都想买,你知道这其中的原由

    吗?有的人总是喜欢暴饮暴食,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身边一定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为了其他人的事情而

    忙碌,早上帮这个买早餐,下午帮那个取快递,下了班还要帮同

    事接孩子,他们看起来是助人为乐的典型,也是大家遇到困难以

    后第一个会想到的人,他们是大家口中的“老好人”。那么,老好

    人是只比好人多了一个字而已吗?你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吗?

    也许你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路上有人摔伤了,四周的人也

    很多,但是没有人走上前去帮忙。这样的情形被好事者拍下来发

    到了网上后,引起一片热议,有人还就此调侃道:“在这世界

    上,最冷漠的一种人是路人,最热心的一种人是网友啊!”那路

    人的视而不见和冷漠,真的就是社会道德的沦丧吗?你认为是这

    个社会太冷漠,还是集体失去了助人意识?

    每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都是特殊的,有许多人或许会认为

    患有自闭症的都是孩子,但事实上,成年人也会患上自闭症。对

    于成年自闭症患者而言,他们所要面临的处境会更加艰难,无论

    是自身家庭的无助,还是社会的冷漠,都无法给他们一个美好的

    未来。所有成年自闭症患者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忧:“如果我不

    在了,那我的孩子应该怎么办?”他们连自身的生活和生存问题

    都无法妥善解决,自然无法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那他们的未来

    又会何去何从呢?

    当读完这本书,你会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你还会发

    现,那些被称为“疯子”、“变态”、“神经病”的人,也只不过是一

    些被命运枷锁困住的可怜人罢了。人能够逃避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心理问题却是不能逃避的。

    数不清的案例证明了一点,这些心理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

    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愈演愈烈。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

    场心理上的博弈,只有心理强大的人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01 你内心最害怕什么?分析出你性格中的

    阴暗面——人格心理分析

    我们都是戴着面具的人,时而展现出火辣的一面,时而沉着

    冷静,这些表现出来的不同气质,或许是他人眼中的别样魅力。

    像“辣妹子”是性格直爽、脾气火爆的代名词,她们的言行举止

    中都透露着火辣,总是给人一种性格泼辣、为人直爽的感觉,或

    许她们也有未曾表现出来的另一面,正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

    面”。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对麻辣的喜爱程度各有不同。人作

    为一个独立个体,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会受到不同环境、教育等

    因素的影响,进而养成了与众不同的“麻辣”人格。但是这

    些“麻辣”的人格,在心理特点上既相似又有不同,通过本章,你可以领略到不同人格的麻辣人生。挤在“小房间”里的话剧“大舞台”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发生了数起强奸案,警察经过严密侦

    查,终于抓到了犯罪嫌疑人比利·密雷根。可令警察没有想到的

    是,比利并不知道自己曾经做下的案件,他否认了所有指控,并

    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无罪开释。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原来比利患有多重人格

    的精神疾病,犯下多起案件的是他身体中的一个人格。当警察将

    比利抓捕归案的时候,犯下罪行的人格便会隐藏起来,由别的人

    格来使用身体,所以警察面对的就是一无所知的无辜比利。

    之后,无罪的比利被送往疗养院,医生们组成专家团队对比

    利进行会诊,最后得出结论:比利的身体中存在23种人格,加上

    他的主人格就是24个,简直就是人满为患。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

    通过比利的事迹改写了一部小说——《24个比利》,在这部小说

    中,他将比利所有的人格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为我们展现了这24

    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所上演的各自的故事。

    24个人格把身体当成一所大房子,他们都拥有一套单独的房

    间,“大房子”中有一个大型客厅,客厅中央有一个舞台,每一个

    想要掌控身体的人格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能够对身体行使使用

    权。他们就像一个个房客,聚集在一处旅馆之中,为了保证房客

    之间不会因为分配不均而产生争吵,这栋房子便出现了两个管理

    者,他们是比利的两个不同人格。其中一个形同英国绅士,说着

    一口英式英语,虽然年纪轻轻,为人却非常冷静、理性,他自学了物理和化学,还能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不过这个人格也存

    在一定的缺陷,他虽然是个年轻人,却非常顽固,思想也很保

    守,而且是个无神论者,没有任何信仰。他是第一个发现其他人

    格的人,因此成为了管理者,并且还有权利决定哪一个人格在什

    么时间来支配身体。

    另一个作为管理者的人格是协助者,每当“大房子”里出现暴

    力的时候,这个人格便会出现并进行武力压制。这个人格存在强

    烈的仇恨心理,该人格出现于比利被继父施虐、心中产生憎恨但

    无能为力的时候,每当比利受到伤害时,他就会出现并进行反

    击。这个仇恨型人格拥有强壮的体魄,精通各种枪支武器,性格

    暴躁。在他支配身体时,比利曾吸毒并有过犯罪行为。

    每个房间都要对外建立联系,因此一个专门对外的人格出现

    了,他是个小骗子,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能混一天是一天,根本不

    管第二天怎么生活。不过他很有艺术天赋,精通架子鼓,还会画

    肖像,他是这24个人格中唯一一个吸烟的人格,在情感上他很亲

    近比利的妈妈。

    另一位女性人格精通家务,会烹饪、会写诗歌,不过她有些

    内向、害羞。

    其中同时还存在帮助比利逃避伤害的人格,有的人格会为比

    利承担痛苦记忆,帮助他发泄心中痛苦;有的人格会出现在比利

    受到责骂的时候,因为这个人格天生耳聋;有的人格承载了比利

    对生父所有的向往和爱,这个人格如比利的生父一般,是23个非

    主人格中唯一有信仰的人格,他总是在比利无法承受来自生活的重压时站出来,通过宗教使比利的心灵得到安宁。

    其余的非主人格都是不被欢迎的,或者说他们性格上都存在

    缺陷,因此非主人格的管理者便极少安排他们出现。他们的性格

    要么懒散,要么敏感,要么还是三四岁的小孩子,所以就被安排

    在房间里自行生活。

    对于人格分裂症患者,他的主人格和非主人格在性格上是各

    不相同的,在身份、国籍、种族、学识还有身体特征上也都存在

    一定差异,就连声音都是不同的。其中甚至还出现了男性身体里

    有女性的人格,或者女性身体里有男性的人格,这些人格会按照

    自己的性别选择恋人,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性取向上的差异。不

    过,如果这些非主人格控制身体时犯下了罪行,就如比利一般,他的主人格在沉睡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格接管了他的身体并出去

    犯下了多起强奸案,最后却被无罪释放,这样的判决是否合理?

    他本人又是否需要为这些案件负责呢?

    诊断一个人是否患上多重人格分裂症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

    种是DSM-IV分离性障碍的结构性临床访谈,这种诊断方法是心

    理医生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的临床访谈有277个题目,这些题目

    就是用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并用来诊断病人的

    人格分裂症属于哪一种。人格分裂症的表现主要有:经常会忘记

    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做过什么,如同头痛过后失去了一段记忆,感受不到现实,活在属于自己编造的虚幻空间中,对现实的感应

    消失不见;身份认同混乱;身份交替以及人格分解。当然,为了

    弄清楚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医生还会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生活经

    历,以及在发病前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刺激等等。另一种诊断方法是分离性障碍访谈表,这个访谈表上有132

    个是非题供患者来回答,以此来判断患者属于哪一种的人格分

    裂。分离性障碍也叫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病发的时候就会表现

    出这种精神分裂的状况,主要表现为身份识别障碍,记忆被丢

    失、被遗忘,或者是受到刺激时,为了保护自己而将记忆进行分

    离等。

    由此可知,要对多重人格分裂进行正确诊断是非常繁琐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最终确定病人是否患此疾病。

    这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有人刻意

    假装自己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企图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对于这种“钻空子”行为,精神科和心理医生能够将这些穿上

    伪装外衣的不法之徒找出来吗?美国曾发生10起女性被奸杀的案

    件,嫌犯是洛杉矶山区的肯尼思·比安奇,人称“山坡绞杀者”。虽

    然嫌犯已被逮捕归案,但是审讯并不顺利,当时肯尼思·比安奇的

    第二个人格突然出现,并对警方诉说了自己杀害那些女性的过

    程,承认了所有的罪行。

    这突如其来的第二人格的出现,导致案件无法正常开展,警

    方为了确定肯尼思·比安奇是否真的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就向很

    多精神科领域的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请他们对肯尼思·比

    安奇进行精神评估和诊断。通过诊断,肯尼思·比安奇被确诊为多

    重人格分裂症,这代表着他将被无罪释放。但是警察们又怎么甘

    心将这个残忍的杀人犯放走?他们再度请来了一位更具权威性的

    精神科专家马丁·奥恩,经过这位专家的诊断,确定肯尼思·比安

    奇并没有患多重人格分裂症,他身体中也没有另外的人格,警察最终将这个恶魔关入了监狱。肯尼思·比安奇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

    骗过了除马丁·奥恩以外所有为他诊断的专家,但是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他依旧要为自己所犯下的恶行付出代价。扒出体内的“小社会”

    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来源正是我们人类的潜意识,正如心理学

    者所说,世界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出现

    了问题。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我们的身体之于意识像极了

    一个很容易被掌控的提线娃娃,而庞大又飘忽不定的潜意识并不

    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一旦它们发生了任何变故,我们就只能坐

    以待毙。现代社会中,心理医生对人们进行精神分析来确定病人

    是否患上了人格分裂,其实就是在诊断和分析潜意识。(此书更

    多分享搜索@雅书B)

    人格分裂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人们对它的认知途径大多

    是一些外国电影。例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上映的《惊魂

    记》,这部电影就是围绕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旅馆老板展开的。

    不过那时还没有人格分裂的概念,人们只是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普

    通的精神疾病,知道的人也非常少。但是随着社会和心理学的发

    展,人格分裂被用作电影题材,广泛地呈现在了大众眼前,使大

    众对其有了一些明确的认知。

    美国电影《24个比利》讲述了一个人的身体中除了他的主人

    格以外,还存在着其他二十三个人格。而这些人格在性格、年龄

    甚至是性别上都相差甚远,有的聪明且精通艺术,有的暴力且智

    商普通。被这些人格支配的身体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区别就在

    于这些人格都生活在一个人的身体中,组成了属于他们自己

    的“小社会”,有着各自的生活。美国电视剧《犯罪心理》讲述了众多患有人格分裂的人,因

    为他们身体中的另外一个人格拥有暴力倾向或血腥残忍的性格而

    成为犯罪者。这些剧情和演员对人格分裂的各种表现都把握得非

    常精准,使观众对精神科或者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系列的疑问成为大众探寻研究的方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什么

    是人格分裂?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又有什么临床反应?是否如美

    国影视剧所演绎的一样,充满血腥暴力?主人格是否真的对其他

    人格所犯下的罪行一无所知?

    人格分裂除了解离性人格疾患以及人格分裂这两个学名以

    外,还有一个更加陌生的名字——“分离性身份识别障

    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心理学上的解释

    就是患者存在多个人格,并且这些人格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也无

    法正常地对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准确叙述。通俗地说,就是人格

    在分开后就不认识自己了。我们可以将身体外表当作一个外壳,用来盛放人类的内在人格,人格分裂就相当于在这一个人体容器

    中盛放了多个人格,这些人格都有对身体的使用权,当然他们不

    是同时使用,而是一个一个轮流使用身体,彼此之间没有冲突。

    虽然他们已经将人体支配权的时间分配好,但是每个人格之间并

    不相识,各自独立。

    “身体”是人格暂时生活的载体,我们在对镜梳妆的时候,镜

    子中的样貌就是这个外壳的外在形象。“人格”是一个人日常的行

    为习惯、讲话方式,还有细节上的各种小习惯等等。这就像每天

    走路时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因为自己的行走习惯而与别人不一

    样,在家里等待的父母听到楼道里传来的走路声音,便能听声识人。父母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自己孩子的脚步声,是因为每个

    人在走路的时候有轻重缓急的分别,同样的,走路习惯的不同也

    会带来声音的不同,这个是独属于你的脚步声,也是你“人格”的

    一部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音色或脚步声分辨人物身份

    便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存在于身体中的人格就是一种独属于

    我们自己的气质,它包含了我们的气息、性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

    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等等,具有别人永远也不可能模仿的独特气

    质。这些“我”到底是怎么来的?

    人们对人格分裂只是做了简单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人格分

    裂病症在发病时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非主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为了对人格分裂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来介绍一个案例。

    主人公哈里是一位而立之年的黑人,他除了头部经常疼痛之

    外没有其他的病症,只是这种头痛不是吃两片止痛药就能好的,一旦头痛起来就会疼很久,更可怕的是,他从不记得自己在头痛

    的时候做过什么。终于在又一次头痛过后,他前往医院进行诊

    治。哈里怀疑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因为在头痛过后,身边的人

    总会向他讲述他头痛时所做的事情,可他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使

    他感到后怕。

    根据身边人的讲述,哈里在头痛时,曾经跑到外面跟一群人

    打架,更是在打架过程中杀死了无辜的路人,警察赶到并准备逮

    捕他的时候,他逃跑了;他还拿着家里的猎枪追逐自己的妻子和

    5岁的儿子,虽然最后被人制服,但是哈里差点射杀了他们;他

    甚至还将在河边玩耍的小女孩扔入湍急的河水中,使小女孩溺水

    身亡,而他自己也在与那些抓捕他的人发生冲突时不小心掉进水

    中,被冲走将近千米。回到家中后,第二天醒来的他还很好奇自

    己身上为什么是湿的,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哈里在头痛时,身体里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人格,并且他们还给自己起了名字,这三个人格分别是冷

    静自制的人格、内向害羞的人格和残忍暴躁的人格。这三个人格的性格、行为习惯、说话方式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如果不是使用

    同一身体,医生会将他们当作截然不同的人。经过医生与三个人

    格的分别沟通,他了解到了这三个人格的真实性格。

    冷静自制的人格性格特点是冷静聪明又自负,他有时很傲

    慢,有时又非常彬彬有礼,他能够很好地控制局面,善于隐藏自

    己的情绪,不会让别人对自己感到反感;内向害羞的人格性格比

    较害羞,反应有些迟缓,大部分时间会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默

    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完全没有存在感;残忍暴躁的人格是最可怕

    的人格,他毫无基本的做人准则,在他眼中,别人的生命就如同

    娱乐的玩具,他的心中存在着血腥和暴力,只要是看不顺眼的

    人,就会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来对待,而且杀人后没有任何的负罪

    感和愧疚感。他的脾气也相当狂躁,动辄便会大发雷霆,将他能

    够碰得到的东西打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试图伤害那些在他

    身边的医生、护士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行为举止如同一个暴徒。

    在哈里身体中有这么多的人格,作为主人格的他却对与自

    己“同居”的兄弟们一无所知,甚至从来都没有发现他们,但是这

    些人格却非常想要占据哈里的身体成为主人。

    心理医生对在哈里身体中存在的其他三个人格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哈里进行治疗和分析,得到了其他三个人格形成的原因。

    冷静自制的人格第一次出现在哈里10岁的时候,哈里亲眼目

    睹了自己母亲杀死了年幼的弟弟,他的父亲知道后,又亲手打死

    了他的母亲,哈里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就不自觉

    地牵引出冷静自制的人格代替自己。内向害羞的人格是因为哈里母亲在世时喜欢女孩子,但是她

    本人并没有女儿,所以便将哈里打扮成小女孩,给他穿裙子、梳

    辫子,哈里本人不敢反抗,只能消极对待,但哈里又无法面对自

    己被打扮成女孩子的样子,所以安静害羞的人格就在这时登场

    了。

    残忍暴躁的人格出现在哈里的青春期,他曾遭受到来自学校

    白人同学的羞辱,他们脱光了哈里的衣服,把他捆绑在篮球场

    上,肆无忌惮地嘲笑和殴打他,在这个过程中,残忍暴躁的人格

    出现了。这个人格在与医生谈话的时候表示,他出现是因为想要

    保护哈里,同时要去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哈里的白人,让他们也

    承受哈里的痛苦。

    一个人身体中存在多个人格,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情,但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很多

    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消灭其他非主人格,只能每日活在困惑和不解

    中。那么这些“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或者说这种心理疾病是

    怎么产生的?

    在人格分裂中,除了受到精神创伤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病人

    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外,还存在其他原因。举例来说,1991年爆

    发了克罗地亚战争,当时有很多难民并没有在战争初期就逃离家

    园,他们在自己的居所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天都面临敌方的飞机

    轰炸,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少女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亲眼目睹

    自己所有的亲人被炸弹炸死,在极度悲痛和绝望中,她开始拒绝

    接受现实,并在潜意识中疯狂幻想她的亲人还活着。这个时候,她的身体中便分裂出了多个人格,以帮助她逃离现实。由此可知,战争和其他的非精神刺激——例如生活和情感的压抑也可以

    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痛苦,从而造成精神上不可磨灭的伤害。此

    外,人类的遗传基因也是能够引起人格分裂的一个原因。

    人格分裂大部分是在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和身体伤害后才

    形成的,是遭遇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那么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

    定会造成人格分裂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非常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心

    理暗示,但另一部分人对心理暗示则是无动于衷的。这两种人就

    像是地球的两极,剩下的人对于心理暗示来说是处在中间位置

    的,相当于站在地球的赤道上。

    容易接受别人心理暗示的人在获得安慰后,很快便可以将一

    部分自己从悲伤和绝望中剥离出来,但是有一部分人格却会永久

    沉浸在痛苦的情感中无法自拔。这个时候,他们的人格就会从原

    来的一个人格,分裂成多重人格。另外一部分对心理暗示无动于

    衷的人没有办法将自己的人格进行分裂,就只能接受这种应激障

    碍。

    当然,并不是所有受到重大精神和身体伤害的人都会患上人

    格分裂或者应激障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激障碍实则是心理

    上的自我保护。

    通过相关学者对人格分裂的原因的研究,得到了一项证明:

    在生理和身体上对待情感比较脆弱,且没有办法正视生活或者面

    对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剧烈冲击,只能通过逃避来解决问题的人患上人格分裂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而有些人即便经历了人生的大起

    大落和情感上的极度悲痛等精神创伤,也不会产生人格分裂的情

    况。

    经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学者们形成了一种观点:多

    重人格的产生就是受到精神伤害的人把自己的人格进行分裂,分

    裂出来的非主人格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而主人格就可以安然无恙

    地度过情感危机,这种分裂过程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分裂

    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人将这段精神创伤的记忆从意识中剥离出

    来,使之与主人格隔离。这个过程是受害者的无意识行为,这段

    创伤记忆便被转移到非主人格中。

    研究发现,多重人格患者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普遍自得其乐,不会感到不适。因为外部环境的刺激才会导致多重人格的产生,每一个形成的非主人格都是在受到精神创伤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我

    保护机制。非主人格对身体控制权采取的是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

    哪一个人格相适应,就由哪一个人格来使用身体的原则。换言

    之,多重人格就是通过身体中人格的不断变换来适应外部环境的

    一种心理现象。多重人格:哪一个人格在掌控身体?

    在面对主人格和身体中的非主人格时,我们是如何进行辨别

    的?或者说,我们是如何将控制身体的所有不同人格区别开的?

    现在,我们对心理学中的主人格和非主人格进行介绍,以便

    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什么是多重人格。美国的精神病学家沙

    利文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际,并形

    成交际圈,这种交际圈是固定的,并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人们

    在人际交往时所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存在于这个交际圈内且不会

    改变,有多少交际圈就会有多少种人格。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人格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

    人格还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单位,而最后的主人格,或者说

    最终在我们所有人格中占有支配地位的人格,就是由其他的部分

    人格组成的。但我们身体中有那么多的人格,哪个才是有支配地

    位的主人格呢?在主人格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气质和高度的辨识度

    又是什么呢?又能不能帮助我们辨别出身体中的不同人格呢?就

    如在《简爱》中的简,她自尊自爱,可是又自卑,这些就是她的

    主人格气质,她的自尊自爱建立在她的自卑之上,只有用极度的

    自尊才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攻击和伤害。正因为这样的独特

    气质,她才能成为罗伯斯特心中的简。

    我们的主人格融合了很多不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中,有在主

    人格中占有绝对地位的主要气质,并成为我们主人格的气质,通

    过这个气质,我们便可以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每个人的人格都由几个气质围绕在主气质周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习惯就是主气质在行使自己的支配权,也就是主人格支配着我们

    的身体。

    主人格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它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定

    型,而非主人格是当我们遇到无法面对的生活或刺激时才会出现

    的,即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才会促成其他人格的形成。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上文中出现的哈里的主人格就是日

    常生活中的那一个,而其他的都是非主人格,这些非主人格的出

    现是因为他无法面对生活带给他的种种不幸:他的母亲杀死了弟

    弟,父亲又杀死了母亲,这样的痛苦和震惊是他所无法正视的,也就造就了其他人格的出现。

    非主人格出现的时机都是在主人格感到无助、悲伤、绝望和

    焦虑的时候,倘若主人格恰逢受到刺激或是沉睡、不愿意面对现

    实,非主人格就会取得身体的支配权,指挥身体做出主人格在日

    常中不会去做的一些事情,甚至肆意妄为。当然,也存在着非主

    人格安静地在其所臆想出来的交际圈内进行正常生活的情况。

    哈里有一个非主人格非常暴力,且对他人心存敌意,他的身

    体非常强悍,而主人格却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别人欺负他,他

    也不敢反抗。所以当哈里没有办法面对暴力时,这个暴力人格就

    来支配身体,进行反抗和报复。哈里面对母亲不能反抗,只能消

    极对待,这个时候,内向害羞的人格就帮助哈里去面对,他占据

    了身体的支配权,安静地任由母亲打扮自己。所以只有在强烈刺

    激或特殊情况下,其他的人格才会出现,并支配人们的身体。这些非主人格跟主人格的性格和做事方法往往存在巨大差异,甚至

    是南辕北辙。

    非主人格大多具有攻击性,只要有不高兴的事情出现,就会

    攻击身边的人。在非主人格中,还会出现一个气场强大的人格,他在面对任何人格时,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其他非主人格支

    配身体的时间,甚至将其他非主人格在什么时间支配身体都进行

    了很好的分配。这种气场强大的人格能够掌控除了主人格之外的

    其他非主人格,并且会在自己感觉不是很好的时候自行再度分出

    其他人格。

    在哈里的非主人格里,谁是那个能够给其他人格分配时间的

    人格呢?也许是冷静自制的人格,他非常聪明,在面对感情时也

    非常地克制;也许是残忍暴力的人格,毕竟他非常强悍,有很强

    的攻击性,能够压制其他的人格,并且经常得到哈里身体的使用

    权。不,这些都不是,真正能够完全掌管身体的是哈里自己,他

    还有着身体的支配权,也只有他才能分配哪个人格在什么时间可

    以使用身体。

    也许会有人问,怎么是哈里?因为毕竟只有在他头痛的时

    候,其他人格才会登场,其他人格离开后,哈里才会再度拥有身

    体的使用权,他在这期间是没有记忆的。但之所以说哈里自己才

    是支配者,源于前文讲述的一些事例细节:三种人格出现在哈里

    身体中的时间或时机是由哈里本人决定的,甚至他们出现后所要

    面对的情况也是由哈里来决定的。在哈里没有办法面对亲人杀死

    亲人的局面时,冷静自制的人格出现了;在面对校园暴力时,残

    忍暴力的人格出现了。所以,所有非主人格的出现都是由主人格来决定的。在哈里感到生活烦闷、焦躁、不安的时候,其他的人

    格就被放出来,让他们接管身体,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情绪发泄出

    去。

    哈里掌握着非主人格出现的时间,这便说明他应该知道冷静

    自制、内向害羞还有残忍暴力三个非主人格的存在。但哈里并不

    记得非主人格的经历,只能听身边的朋友和妻子对自己诉说,从

    哈里的表现我们得出了结论,哈里对自己的非主人格并不知情。

    那其他三个人格呢?他们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在哈里的事例中,我们了解到了多重人格患者主人格的支配

    作用,也许病人本人没有意识到,但是在潜意识中,他就是真正

    的幕后支配者。主人格与非主人格能否和平相处

    哈里的事例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格分裂案例,代表了大部分该

    类患者的情况,而人格分裂的病症并不仅限于此。哈里的非主人

    格并没有要剥夺和代替主人格的想法和行为,其他病例中的人格

    似乎就没有那么爱好和平了,他们彼此抢夺身体的控制权,希望

    自己能够成为身体的真正主人。

    在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身体的主人格

    并不知道自己存在非主人格,但其他两个人格却知道彼此的存

    在,甚至了解对方和主人格的一举一动。这三个人格中,主人格

    与其中一个人格的性格完全相反。案例的女主角名为艾玛,是一

    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温柔和顺,做事仔细认真,但有一点小小的

    害羞和怯懦,尤其是在面对丈夫杰克的时候。杰克说什么,艾玛

    就会去做什么,她从来没有违背过丈夫的话,是一个普通的贤惠

    妻子,这就是艾玛的主人格。不过到了晚上,艾玛的另外一个人

    格就会出现,并且取得身体的控制权,她对艾玛的主人格非常不

    屑一顾,甚至可以说是轻视的。这个非主人格的性格与艾玛完全

    相反,她可不是贤良淑德的好妻子,而是会为自己画上浓妆,穿

    着暴露、举止轻佻,甚至公然与别的男士亲吻,并经常流连于酒

    吧,以引诱有妇之夫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对于这些事情,艾玛

    是一无所知的,她的主人格依旧每天做着好妻子与好妈妈,她的

    丈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妻子有什么问题,直到艾玛的第三个人格

    取得身体的控制权。这个人格是一位男士,他知道第二个非主人

    格干的所有事情,他在支配身体的时候,经常大肆地嘲笑杰克,并虐杀了家中养的宠物狗,还试图攻击杰克与艾玛的孩子。这个

    时候,杰克才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生病了,并将她送往医院。

    这三个人格在艾玛的身体中彼此对抗,你争我抢,每个人格

    都想要独占身体,但是又都没有成功,只有在一方虚弱的时候,气场强大的人格才能找准时机掌握身体控制权。但等到其他人格

    强大起来后,又会发生新一轮的争夺,身体她会随着掌握控制权

    的人格展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知,主人格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身体里存在着非主人

    格,但是非主人格对主人格或者是其他非主人格却有一定的了

    解,并且知道主人格或非主人格在控制身体的时候做了什么。这

    些非主人格存在一定的野心,为了能够得到身体的掌控权以及扼

    杀其他人格,某些非主人格就像是一头豹子,躲在隐蔽的地方观

    察着对手,时刻准备一击必中,成为身体的真正主人。

    因此,不是所有的非主人格都是和平主义者,他们为了能够

    永久地成为身体的主人,会与所有的人格展开搏斗,这是多重人

    格患者所展现出来的又一症状。

    主人格一旦在争夺战中失败,是否会就此消失?其实不然,他会沉睡在身体中,由非主人格主导身体,除非出现刺激条件将

    主人格唤醒,否则主人格将永远沉睡,这就等同于被非主人格杀

    死。

    美国影视剧《犯罪心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佛罗里

    达州的埃里克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子,他是一家旅店的服务生,负责在顾客走后将房间打扫干净。埃里克还是幼童时,经常

    受到继父的殴打和虐待,除了母亲没有人能够保护他。但是母亲

    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长期生活在继父的虐待

    中。就在这时,埃里克的身体中出现了另一个人格,她是一位强

    大的女性,就如他的母亲一般保护他。不过这个人格为了发泄自

    己对男人的仇恨,就利用埃里克在旅店工作的便捷,穿上自己从

    旅店经理那里偷来的女士衣服,对来佛罗里达州黄金海岸旅游的

    男大学生进行勾引,并与他们一起回到旅馆的房间,在房间内折

    磨并杀害他们。之后她便回到宿舍换下衣服,并将身体控制权交

    给埃里克的主人格。埃里克对自己非主人格的杀人行为并不知

    情,这时他会接到前台让他去打扫房间的要求,然后他就发现了

    那些男大学生的尸体。原来,埃里克的非主人格在杀人后就为这

    些人报了退房,让埃里克的主人格将房间内的痕迹在无意识中全

    部打扫干净,同时留下埃里克本人的指纹以混淆警方,使得警方

    没有办法通过指纹或者DNA来确定嫌犯。虽然非主人格的罪行暴

    露了,但是旨在保护埃里克的非主人格并不想让埃里克面对警察

    的盘问以及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于是,她将埃里克的身体彻底

    占为己有,而埃里克的主人格则陷入沉睡,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

    精神科的专家都没有办法将他的主人格唤醒。

    至此,埃里克从世间“消失”了,非主人格开始支配身体。从

    这个案例能够看出,主人格在自己虚弱或者不想面对外部世界

    时,会将身体的使用权交给比较强大的非主人格,这是和平的演

    变。如艾玛那样的则会发生更为激烈的争夺,主人格与非主人格

    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和平存在的,每一个人格都想成为身体的

    支配者,为了得到这个权利,他们是会上演争夺战的。OEBPSTextpart0007.xhtml

    自导自演,也能演出人情世故

    全球大部分多重人格分裂发生在北美地区,不过就算是经常

    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患,真正登记在册的也没有超过200例。也就

    是说,这个疾病的发病率不是很频繁,患病的人也不是很多。介

    于其“少发”的特点,一些电影、电视剧、小说的描述便成了我们

    认知的普遍途径。虽然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却也能展现出

    人格分裂症的真实情况。(此书更多分享搜索@雅书B)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上映了一部震惊全球的电影——《惊魂

    记》,电影讲述的是旅馆老板诺曼残忍地乱刀杀害旅店客人玛丽

    莲的故事。诺曼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另外一个人格是他

    的母亲,而诺曼却对此一无所知,还曾经向玛丽莲抱怨过他那位

    卧病在床的母亲。通过这部电影,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多重人

    格。

    随后,此类电影开始广泛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惊魂记》

    之后,根据真实事件整理出版的小说《女巫》又颠覆了所有人对

    人格分裂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位名叫弗洛拉的女士被

    医生确诊为多重人格,心理医生通过对她的治疗,发现她身体中

    存在着16个人格,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有作者将她的故事进行

    改编并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人争相购买这本书,多重人

    格的面纱又被揭开了一些。

    伴随着《女巫》这部小说的大热,它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好奇心,他们非常关注与人格分裂和精神分

    裂有关的精神疾病方面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电

    影、电视剧中也增加了人格分裂的人物和剧情,呈现出一些血

    腥、暴力犯罪还有悬疑惊悚的剧情,而一些人格分裂患者就是主

    角。正如美剧《犯罪心理》所上演的那样,一群FBI的精英侧写

    师侧写出来的嫌疑犯通常具有狂妄自大又冷静的人格,这些嫌犯

    在面对受害者的时候极度残忍和冷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

    或许会是连一只小动物也不忍伤害的守法好公民。这个公民可能

    是年轻英俊的帅哥,也可能是美丽圣洁、像天使一样的女神,甚

    至会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这些人身体中,除了纯洁的天使

    外,还居住着堕落的恶魔,这使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剧情着迷不

    已。

    《犯罪心理》讲述了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的人的故

    事。正常情况下,他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当受到外部环

    境刺激的时候,他的另一个人格就会出现。这个非主人格曾残忍

    地杀害了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他杀害那些人的手法极端残忍,例如将一对夫妻的颈动脉割断,让他们流血过多而死;将一个出

    轨的女人绑架,带回自己的农场仓库,让几只狗残忍地吃掉。这

    个非主人格还将杀人和狗吃人的过程进行网络直播。每当他想要

    去杀人的时候,他的主人格便会出现,并在凶案现场偷偷报警。

    等主人格放下电话之后,热衷于杀人的非主人格便会出现并开始

    杀人行为。这给侧写师们和警察带来了困惑,直到最后答案揭

    晓,人们才知道这是两种不同人格交替产生的结果,犹如芭蕾舞

    剧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这两个人格恰如天使与恶魔同行。主人公的主人格为其非主人格所控,就像是在对警察进行表

    演一般,杀人前还要打个电话进行通知,让警察和侧写师都以为

    这是两人团伙作案,一个处于支配地位,另一个为顺从者,甚至

    还出现了将非主人格当作主人格进行侧写的情况。最后他们才知

    道这是一个人的两个人格进行的自编自演,导出了一场精心安排

    的大戏。

    在这些剧作中,饰演人格分裂者的演员演技精湛,将人格分

    裂的行为举止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出来。

    每一位演员在接到剧本后,都会对所要演出的剧本、人物进

    行揣摩,将人物的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由于太过投入,导致很

    多演员在拍摄完毕后无法从角色中走出来,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

    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曾经演绎的角色性格。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

    人,因为演绎了一个活泼的人物而变得善于交谈,这并不符合他

    本人的性格特点,就好像是他的另外一种人格。而那些患有人格

    分裂的病人,他们的世界中是不是也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特殊故事

    呢?催眠——饱受质疑的危险治疗方法

    根据多重人格的形成原因,我们知道每一个非主人格的出现

    似乎都代表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这背后总是隐藏着强烈

    而脆弱的情感和自尊。在每一个被分裂出来的非主人格的脸上,都带着能够掩藏所有情感的面具,这些面具会带来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每日奔波,只为了不让别人发现真实的他们,这样的疲

    于奔命是多重人格患者无法挣脱的牢笼。

    现代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医学界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即

    催眠治疗。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之前的人格没有被完

    全压制,经过催眠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人格分裂的情况。接受催

    眠治疗的人非常容易受到医生的暗示,为了摆脱和逃避治疗带来

    的痛苦,他们会再度衍生出一个新人格。因此,很多人对催眠治

    疗提出了质疑,认为接受治疗的人并没有好起来,反而分裂出了

    更多人格。也就是说,多重人格因为接受催眠治疗面向着更为严

    重的方向发展了。虽然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但并没

    有哪一个人能够脱离个人主观施加的影响,大部分医生都在无意

    识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了主观影响。

    心理治疗医生在主观意识中对多重人格的存在是确定不疑

    的,在治疗过程中,他们会聆听病人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梦似

    幻的经历,这些经历就好像是小说情节一样。每当出现人格转

    换,病人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时,医生就会对病人提出一

    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医生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带上一定倾向,这个

    倾向往往会引导病人向着多重人格的方向发展。有时候,在还不确定这个病人是不是真的患有多重人格的时候,医生的主观意识

    便已将其表现的各种症状归结为多重人格了。

    催眠对于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医生本身也存在

    着巨大的风险。

    电影《致命ID》讲述了一个旅馆中上演的多重人格消灭战。

    一位年轻的妓女、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孩子、青年情侣、旅店

    老板、警察以及被逮捕的两个罪犯在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来到旅

    店避雨,巧合的是这10个人都在同一天出生。在剧中,旅馆发生

    了血腥的杀戮,所有的人一个接一个死掉,令人惊奇的是死亡后

    这些人的尸体却不见踪迹,直到剩下一个小男孩为止。这个时

    候,画面切到了一间审讯室,一个胖子被绑在椅子上,他的对面

    坐着一位医生,正在使用催眠对胖子进行引导。原来这是治疗现

    场,旅店只是病人幻想出来的,旅店中被杀戮的人也不是真正的

    人,而是这个胖子的其他人格,其他人格在旅店中被杀死以后,再度与胖子的主人格融合在一起。

    催眠治疗是把隐藏在主人格之后的非主人格一一引导出来,然后通过录音、录像或笔录的方式进行记录;之后再与病患本人

    进行交谈,谈论他所经历过的生活,掌握非主人格出现的时机以

    及他们出现的原因;最后与病患身体中居住的其他人格分别进行

    交谈,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这个

    过程中,需要说服非主人格接受治疗。

    在《致命ID》中,通过医生的引导说服,所有的非主人格相

    继消失,最后留下一个小男孩和妓女。在法院进行审理时,身体由妓女这个人格进行掌控,在无罪释放进入精神疗养院后,小男

    孩杀死了妓女,彻底成为胖子身体的独居人格。这时人们才惊

    觉,原来这个小男孩才是真正的凶手,他还杀死了为他治疗的医

    生。

    从上面的电影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催眠治疗对病患和医

    生都存在危险,我们不知道最后整合的人格是好还是坏,又会不

    会给心理医生带来无妄之灾。02 一场侵蚀理智的黑暗博弈——妄想心理

    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总能碰到各种各样的“疯子”,他们的思维千

    奇百怪,正常人完全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他们有的过于顽固执

    着,不听任何人的劝告,有着撞上南墙也不回头的个性;有的沉

    迷疯狂的幻想,想象自己被害与被爱,幻想着别人的背叛对自己

    的伤害,然后毫无逻辑可言地伤害别人和自己。这些都是他们失

    去理智的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患上了偏执狂,又称妄想症。他们

    通常顽固到只信任自己,偏执到疯狂。这类病症包含忌妒妄想

    症、被害妄想症、被爱妄想症、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们生活在

    自己的幻想中不可自拔,他们跳过真实可信的证据,运用自己幻

    想出来的没有逻辑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并做出各种疯狂的

    举动。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偏颇的行为,是因为理智正在离他们远

    去,疯狂的想法占据了他们的大脑,使他们行为失常了。千万别和固执的人讲道理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性格偏执、固执己见的人。有时候,这

    种个性存在一定的积极性,毕竟只有坚持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

    标;但有时候,这种性格的人会让人感到无奈,明明别人已经对

    他再三警告前方是一片黑暗,可他还是一意孤行。不仅如此,这

    类人往往还非常多疑,认为别人不想让他成功,把别人的劝告当

    成误导,死板又固执,直到自己走到终点,发现无路可走时,才

    明白别人的话是对的,但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了。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谢尔顿便是一位“固

    执天才”,他是美国常春藤学校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智商超过180,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以及两个博士学位,这样的

    成就令普通人望尘莫及。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人才,疯狂地迷恋

    漫画和机器人,甚至到了将别人的劝告都当成耳旁风的地步。

    事实上,谢尔顿迷恋漫画和机器人是有原因的。因为家庭和

    他本人在情商上的发展并不完全,谢尔顿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

    不符,在心情不好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非常需要身边的人耐心

    地哄他安慰他。且年幼时的高智商低情商使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

    欺负,并就此留下了童年阴影,导致他长大后非常害怕看到人们

    争吵或是打架。

    在生活中,谢尔顿展现出了其固执的一面,比如他总是喜欢

    将衣服用叠衣板叠起来;长期背着一个土黄色的挎包;穿衣服

    时,喜欢将短T恤穿在长T恤外面,T恤上的花纹通常都是卡通人物与科幻人物。他在这些事情上不听从身边朋友的劝告,一直我

    行我素。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他们总是自命清高,在他们的

    信念中,自己永远是对的,有时候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完

    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谢尔顿会将别人的冷嘲热讽视为

    夸奖,他的性格非常直率,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与他人发生争执

    时,总有一大堆理由将错误扔给对方。他在剧中的一段对白,将

    他的性格完全暴露了出来:

    谢尔顿看到佩妮在哭,直接就问:“你为什么哭?”佩妮告诉

    他,是因为自己太傻了。谢尔顿听后告诉佩妮,他也经常哭泣,不过不是为了自己傻才哭,而是哭别人太傻,那些人蠢得让谢尔

    顿感到悲伤。

    这些言语如此直接,半点委婉都没有。这类人总是备受争

    议,喜欢他们的人爱他们的直率,不喜欢他们的人则厌恶他们的

    固执,甚至感觉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为什么对固执的人会出现两

    种极端的态度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释。第一,这种

    固执的性格非常极端,没人能在他们大脑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他

    们一直都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没有外物能够动摇他们的心智;

    第二,悦耳的永远都是“拐弯抹角”的好话,固执的人太过直率,口无遮拦,容易得罪人;第三,人们本性中存在着会将自己喜欢

    的东西或人向好的方面描述,将不好的一面无视,对待讨厌的则

    会放大自己的厌恶,并希望周围的人也能够和自己保持在同一战

    线。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人们对固执之人的评价存在诸多争议。

    (此书更多分享搜索@雅书B)固执之人总能让人哑口无言,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令人无法

    理解,跟他们讲话只会让我们自己陷入纠结。同时,与他们接触

    的时候又不能太过较真,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也不屑理会他人

    的情绪与观点。永远不要低估妄想症的“想象力”

    在以前,医生会用偏执狂称呼“偏执狂”与“妄想症”这两种病

    症,现代精神病学出现之后,医生就将妄想症从偏执狂中分化出

    来,用妄想症称呼被细化的精神疾病。

    “妄想症”又称妄想性障碍,患上该病症的患者没有其他精神

    疾病,只表现出抱有一个或多个脱离现实的妄想,对逻辑混乱的

    结论深信不疑的症状。

    这类患者虽然没有其他精神病症或精神分裂病史,但他们的

    感官会出现幻觉,例如视觉、触觉性幻觉。对于妄想症,有很多

    临床表现:关系妄想症患者总会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扯到身

    上来,他走路时,如果经过的人正在悄声说话,他就会认为这些

    人在小声地嘲讽他、议论他、甚至诋毁他,他没有办法面对人们

    的议论,便拒绝与外界接触,将自己封锁在家中;被害妄想症患

    者总是认为别人会害自己,并无时无刻都处在这种惶恐中;罪恶

    妄想症又名自罪妄想,患有这种妄想症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十恶不

    赦的坏人,动辄就认为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需要用劳动改造

    或法律制裁让自己得到救赎。

    现在,医学界对妄想症病因的研究资料掌握得并不是很全

    面,目前可以确定的病因有两种:第一,生理因素。它可以分成

    两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家庭成员出现多疑猜

    忌、忌妒的性格特征的比例较其他人要高;其次,人因受到伤害

    而发生病变,例如头被剧烈撞击,酗酒导致的大脑神经受损,甚至艾滋病也能导致妄想症的出现。医生和相关心理学家猜测,妄

    想症是颞叶或边缘区受到创伤或多巴胺能神经细胞过度活跃造成

    的。

    第二,心理因素。很多精神专家在说明人患有妄想症的心理

    因素时,都会强调同性恋、自恋以及投射的说法。弗洛伊德认为

    妄想是先从人们的同性恋期退化,并且最终固定在自恋期上,对

    同性恋不被世俗所容许,从而投射到精神上,形成多疑、反叛的

    心理。

    不管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都会给一个人的理智带来重

    大影响。

    一位母亲在遭受丧子之痛后就疯了,她疯狂地认为自己的孩

    子还没有死,手中时常搂抱着孩子生前穿过的衣服,对着衣服或

    玩具自言自语,好像孩子从未离开过。这样的故事不只存在于电

    视剧中,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理智受损,是人类脑部某一部分受到外力的重击,或情感上受到刺激,使得

    心智受到蒙蔽的结果。母亲失去孩子,使得她在情感上受到了严

    重的刺激,进而产生了“妄想”。这种源于情感受损冲击的妄想症

    又名“继发性妄想症”。

    这种妄想症往往形成于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之上,它是错

    觉、幻觉或情感引发的。比如人在感动、恐惧或心情低落、情绪

    高涨、兴奋等情况下,又或者是强烈愿望的驱使下,都有可能引

    发这种妄想。等到情绪平稳或愿望不在时,妄想的症状就会自然

    消失。所以,现实生活中的妄想症不需要前往医院就诊便可自行痊愈,这是患者们打破情感牢笼,走出心理障碍的结果。

    在医学上还存在着“原发性妄想症”,它是与“继发性妄想

    症”相互对应的。患有这种妄想症的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者,所以,医生进行精神分裂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发性妄想症

    是在人们没有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发生的,所幻想出来的内容与患

    者生活的环境或发病时所处的环境没有因果联系,病人发病的状

    态有着非常明显的妄想体现。

    现如今,妄想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辅以心理治疗,能够

    保持理智清醒是至关重要的治疗前提。忌妒妄想症——婚姻中潜在的“无形杀手”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克在家中看到电视剧里男主角出轨的剧

    情时,竟将自己的妻子当成了对方出轨的对象。从这一天起,每

    当妻子出门回来,他都会问她去哪里了,是不是与电视剧中的男

    主角到外面约会?怀疑的最初阶段,麦克只是偶尔打骂,但是发

    展到最后,妻子被他打得浑身伤痕,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在整个过程中,麦克的表现主要如下:

    一次,他的妻子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被麦克

    拖入浴室,他将妻子的头按进马桶里,还把放在餐桌上的威士忌

    泼到妻子身上。他大声狂叫:“你为什么又出去找那个男人,难

    道他比我帅吗?为什么总是不听劝告?!”

    妻子刚刚与朋友聚餐回家,麦克就冲到她面前,抓着她的衣

    服问:“你打扮得这样漂亮,是不是又跟那个男人去约会了?”即

    便妻子明确否认了麦克的质问,但麦克就是不理会,他一心认定

    妻子与那个男主角发生了婚外情。

    某一天,妻子刚刚下班回来,麦克又指责她外出偷情。妻子

    忍无可忍,告诉他那都是假的,不要整天幻想那些不存在的东西

    了。结果麦克在妻子去厨房做饭的时候,将她刚刚换下来的衣服

    剪成碎片,口中还念念有词,他要让妻子再也不能穿着这身衣服

    去偷情。

    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医生了解情况之后,告诉麦克的妻子,麦克患上了“忌妒妄

    想症”。患上这种妄想症的人会在自己脑海中臆想伴侣出卖自

    己,从来不理会伴侣的解释,无论有什么正当理由,在他们看来

    都是狡辩。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人普遍会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喜欢的人进行

    严密监控,并对他们的举止、行动做出毫无根据与逻辑的猜测。

    在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时,这些患者就会表现出过激行为,给自己

    和伴侣的生活带来困扰。

    忌妒妄想症的另一个称呼是奥赛罗症候群,属于病态思想。

    患者总会幻想着自己被伴侣背叛,这种猜测和指责在多数情况下

    是毫无理由的,且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忌妒妄想症的患者大多受

    到过情感的背叛和伤害,他们没有办法对这段痛苦的经历忘怀。

    因此在开始一段新的情感后,他们就会变得疑神疑鬼,总怀疑枕

    边人是否会如以前的爱人一般背叛自己。为了不再遭受到情感的

    伤害,他们便在没有实质证据的前提下不断地追问、指责对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幻想出来的背叛事件的发生。

    病患在指责爱人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去收集证据,而是通

    过自己的幻想,加工出一些毫无逻辑的证据,以此来证明爱人出

    轨。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打扮漂亮端庄地出门上班,便认定这是妻

    子出门与别人约会的证据,并且依照这个证据责骂上班回家的妻

    子,指责她对自己不忠。

    患有这种妄想症的人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猜疑,为了证实自

    己是正确的,他们有时会悄悄尾随爱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跟踪过程中如果发现爱人与其他人谈笑风生,病患就无法控制

    自己的情绪,甚至会上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医学界学者在整理“忌妒妄想症”的临床资料时发现,患有“忌

    妒妄想症”的大部分都是男性,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病史中

    没有精神疾病的资料记载。他们在发病时没有任何预兆,只是凭

    感觉认为妻子出轨,然后想方设法地去臆想证据,又通过这些所

    谓的证据进一步加强对妻子的怀疑。

    正如上文所述的麦克,他不仅怀疑妻子出门偷情,还认为妻

    子与男主角在自己出门时在家中偷情。所以,他每天回家都会检

    查房间东西的摆设位置,特别是卧室与衣橱,检查被褥、妻子的

    衣服是不是还在原来的位置。如果位置改变,那么迎接妻子的就

    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责骂与殴打。

    麦克不遗余力地想要证实自己的猜测与妄想,认为妻子的言

    行举止与出轨有着密切联系,不停地检查、不断地尾随监视。但

    这些猜测只是麦克的妄想,在实际生活中,他的妻子从来没有和

    男主角约会,出轨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

    “忌妒妄想症”严重者会伴随病患一生。当然,也有例外,当

    病患的另一半再也无法忍受这些无端的猜疑以及因猜忌所引起的

    家庭暴力时,便会提出分手并离开患者,这种妄想就会随之烟消

    云散。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病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缺陷,他们对待

    爱情的观点是完全占有式的爱,无法容忍爱人对其他人存在爱意,哪怕是朋友之间的情意也会被他们解读为爱情。因此,他们

    为了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特别是在伴侣的社会地位高过自

    己,拥有更为广阔的交友空间时,他们潜意识中便认为伴侣会在

    以后抛弃自己,精神上便会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为了缓解这种

    不安,他们会猜测、怀疑、质问、责骂,甚至以尾随、跟踪、监

    视伴侣的方式来介入伴侣的生活与工作。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爱人

    的关怀,希望自己永远都被爱,但是他们不明白怎么去爱人,不

    知道如何将自己心中对伴侣的无限爱恋表达出来,只能用这种既

    极端又错误的方式获得对方的关注,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将伴侣控

    制在自己身边。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病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们的行为天

    真得像个孩子,认为自己的东西只能是自己的,绝不能让其他人

    染指。就像小朋友抢夺玩具,抢到手对他们来说就是成功,会在

    精神和情感上产生满足感。

    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他们的

    爱人大都无法忍受这种窒息的禁锢,最终导致爱情走向终结。恋爱中的魔鬼与天使:占有与分手

    没有安全感的忌妒妄想症患者心中感受不到爱的甜蜜,可他

    们却希望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被爱的环境中。他们或者在幼年时

    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或者在情感和精神上遭受过严重的伤害,因此希望把那些他爱的人都紧紧地缠在身边,让他们每时每刻都

    在自己能够看到的地方。

    普通人同样存在这种占有欲,毕竟处于爱情中的人不可避免

    地都会产生嫉妒的情感,只是没有忌妒妄想症患者那样病态。从

    嫉妒的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对爱人的占有欲,希望爱人的眼

    中总会浮现自己的身影。这种占有欲虽然自私,却是以爱为前

    提,并没有过激的行为。它不像妄想症患者,以爱的名义做出疯

    狂的举动,并伤害爱人。相互信任,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自由空

    间,不干涉对方的工作和交友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如

    妄想症患者那样去监视、控制,企图让对方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个

    人。

    美国曾上映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恋恋书中人》。男主角是

    一个在家中创作的作家,名为卡尔文,他很有创作天赋,所创作

    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畅销书。在电影中,卡尔文在为自己的下一部

    小说准备资料,准备将自己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创作进去。本来

    这只是根据卡尔文的想象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有一天,卡尔文

    发现自己家中多了一个美貌的女孩,她和自己在小说里创作出来

    的“维纳斯”长得一模一样。卡尔文感到非常震惊,不过他认为这

    只是自己的幻觉,所以并没有理会这个突然出现的女孩,仍旧如以前一样出门和女士约会。被创造出来的女孩看到他抛下自己跟

    别人约会,感到非常生气,不过卡尔文并不在意这个虚幻女孩的

    心情,直到他的朋友出现并看到了这个女孩。卡尔文这才恍然大

    悟,原来这不是虚幻,自己心中的女神走出了小说,来到了他的

    身边,这让卡尔文大喜过望。他不停地为之前忽视女孩的行为道

    歉,希望取得她的谅解。最后,女孩看到卡尔文态度诚恳,就原

    谅了他,于是他们开始了愉快的生活。

    可之后的生活并没有卡尔文想象得那么美好,女孩刚刚被创

    造出来的时候,她的全世界只有卡尔文。但随着交际圈子开始扩

    大,她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她的眼中又有了其他人,也变得不

    再事事依赖卡尔文。卡尔文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女孩是他

    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小说中将女孩的性格重新设定,让女孩变

    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事事依赖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离开

    他,发展到最后,女孩已经无法独自出门了。

    卡尔文这时才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过分,于是他在小说

    中将女孩恢复了正常。不料,被卡尔文伤害过的女孩心中痛苦万

    分,产生了离开的念头。可是卡尔文并不想爱人就这样从生命中

    离开,他非常愤怒,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挽留心爱的人。他告诉女

    孩,她没有办法离开,因为她是由自己创造的,只要他一落笔,女孩一生就只能待在他身边。女孩并没有理会卡尔文,她将自己

    的东西收拾妥当,然后毫不留恋地准备离开。这个时候,卡尔文

    愤怒地开始创作,他在小说中让女孩留下,女孩便真的没有办法

    走出房间,她每次靠近房门,都会被一堵无形的墙阻止。女孩质

    问卡尔文,为什么不能够放她离开,卡尔文大声狂喊着:“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的全部都是我的!”女孩并不相信他说的话,卡尔文就用实际行动向她证明。

    卡尔文在小说中写什么,女孩都会按照小说内容做,让她哭

    便哭,让她笑便笑,女孩感到痛不欲生。但是卡尔文并没有停止

    写作,他已经陷入被爱人抛弃的愤怒中,他让女孩一遍又一遍地

    重复说着我爱你,情绪非常激动。

    故事到了最后,卡尔文放走了女孩,他没有再用小说控制

    她。最终,卡尔文明白了什么是爱,爱不是占有,而是彼此信

    任,给对方留下自由生活的空间,只有彼此忠诚、互信,爱情才

    能长久。

    人们只有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才不会让嫉妒占满我们的心

    灵,让狰狞爬上我们的脸庞,甚至成为一名“忌妒妄想症”患者。被爱妄想症: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曾经被美国的一所工会邀

    请,为工会的代表们讲话。讲完话后的里根准备离开会场,他当

    时面带笑容,并不时地和围观的人群挥手打招呼。在一旁等候的

    记者快速围上来对他进行采访,白宫新闻秘书想要代替总统回答

    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位金发的年轻人,他毫

    不犹豫地拔出手枪,朝着里根的方向射击。里根身边的特工冲向

    袭击者,用自己的身体为总统挡住袭击,最后里根受了轻伤,被

    赶来的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治。这个案件的袭击者欣克利因此名声

    大噪。

    欣克利为什么要去刺杀总统?在他被捕后,人们从他口中得

    知了真相,原来他刺杀总统只不过是想让自己喜欢的女演员朱迪·

    福斯特能够爱上自己。朱迪·福斯特因为出演电影《出租汽车司

    机》中的妓女而闻名全美,电影中描述了出租车司机为了得到妓

    女的爱慕,就前去刺杀总统候选人的故事。欣克利观看了这部电

    影以后,非常喜欢福斯特,他也像其他影迷一样,给福斯特写

    信、打电话,并在福斯特没有回应的情况下,对她百般纠缠,希

    望能够与福斯特近距离接触,但是都没能如愿。福斯特的种种表

    现都已经说明她并不认识欣克利,也不想与之接触。可是欣克利

    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福斯特是爱他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

    将这种爱慕表现出来而已。所以,欣克利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

    么,让福斯特下定决心将他们的爱恋公布于众,因此他像电影中

    所演的那样袭击了总统。后来,经过医生诊断,确定欣克利患有“被爱妄想症”,他的所有表现都是这种妄想症的发病症状。

    被爱妄想症是非常罕见的心理病症,患者会陷入正在与一个

    人谈恋爱的妄想中,这个被妄想对象的社会地位一般要比病人高

    很多,是病人仰慕或者崇拜的对象。但是这种爱恋是没有办法公

    之于众的,病人会将对方不经意的动作当做一种爱情的信号,认

    为这是独属于他们两人的秘密,即便是简单的问话也会被幻想成

    为甜言蜜语。这种心理疾病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克雷宏波症候

    群。

    患上被爱妄想症的人在行为上非常怪异,他们喜欢躲在暗处

    偷偷地观察、臆想,悄悄地跟在他所妄想的对象身后。世界上有

    很多知名的明星都曾经有过被患有被爱妄想症的人纠缠和跟踪的

    经历,例如马丹娜、琳赛·罗韩、凯瑟琳·泽塔·琼斯、梅尔·吉布

    森、格温妮丝·帕特洛等等。

    法国电影《安琪狂想曲》就讲述了这一病症。在剧中,美术

    学院的安琪爱上了一位心脏科医生路易克,并在知道他有妻子的

    情况下与他纠缠。也许是因为爱情的甜蜜醉人,导致安琪在素描

    课上画的不是模特而是路易克,安琪卧室的墙面上也满是路易克

    的画像,她全心全意地对这段爱恋付出,从未奢求路易克也能像

    她一般付出所有。安琪的朋友认为她的付出并不值得,但是爱情

    就是如此魅力无穷,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这时,安琪期盼已久

    的机会来临了。

    路易克的太太意外流产之后不告而别,使得路易克心情极为

    沮丧。为了放松心情,他答应与安琪出外郊游。这个约会让安琪兴奋不已,赴约当天,她精心打扮自己,并打点好了一切,但令

    人失望的是路易克并没有赴约,安琪在约定会面的地方等了整整

    一天。安琪的朋友劝她放手,可是已经近乎疯狂的安琪并没有听

    从劝告,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守护爱情的决心。爱情已经让安琪陷

    入痴狂,她为了路易克能免受女病人的控告,动手杀死了女病

    人。不幸的是,这反而使得路易克背上了谋杀嫌疑,而他的太太

    表示相信他,并回来支持他。凶杀案反而促成了夫妻二人和好如

    初,安琪因此陷入绝望,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便在家中

    开煤气自杀,但被邻居路易克救活。奇怪的是,他们两个人好像

    从未见过一般。原来,路易克从未与邻居安琪相识、相爱,这一

    切都是安琪幻想出来的,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

    电影《安琪狂想曲》中的安琪,实际上患有“被爱妄想症”。

    研究表明,患有这类精神疾病的患者年龄普遍在18至25岁之间,其中女性患者的比重更高。“被爱妄想症”的产生有一个前提条

    件,就是相信自己恋爱了,每天都生活在被爱的氛围中,而且在

    被问到是谁先爱上谁时,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是对方先爱上自己,并对自己表白。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患上被爱妄想症呢?

    渴求被爱的隐晦之意便是缺乏关爱,正因为没有人爱他们,所以他们才迫切需要别人的爱,他们把自己放置在满是爱的世界

    中,这个世界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他们在这里是被需要的,也会

    得到渴望已久的关怀,感受着虚幻的美好。毕竟幻想出来的世界

    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的,比实际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他们不再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没有存在感的“透明人”。于是,他们就这样徜徉在温暖的世界中,分不清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觉。

    每一个被爱妄想症患者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过着属于他们的美

    好生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如此一来,他们的眼中再也没有宽广的世界,只剩下虚幻。他们

    没有办法正视自己的渺小和平庸,也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任何

    评价,无法预知的未来和现实生活的真实都令他们感到恐惧,最

    后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

    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性格大都内向、自闭、安静,并且

    缺乏关爱。为了得到幻想中的关爱,他们把自己对爱的渴求放在

    了被他们崇拜的人身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在普通人眼中

    就是完美的化身,但患者作为普通人,是无法拥有这份爱情的。

    为了缓解这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他们开始幻想,在大脑中将那些

    不切实际的东西串联起来,为了让幻想更接近真实,他们开始跟

    踪、监视,绞尽脑汁与爱慕的对象接近,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微

    笑,也足够让他们疯狂想象。他们就是这样自卑又渺小,在渴求

    爱的道路上逐渐扭曲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如果总生活

    在幻想中,那就是逃避责任。我们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也可以

    想象甜美的爱情,可是现实与想象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永远

    想象不切实际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学会坚强,用积

    极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人生。关起门来与世界为敌——被害妄想症

    斯皮尔伯格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他拍摄的电影票房

    强劲,一贯存在着过硬的号召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样

    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导演,在坊间却有传言说他有精神疾病——患

    上了“被害妄想症”。

    据传闻说,他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准备一辆方便逃生的座

    驾,还要求身边的助理对各种自然灾害都制定一个完美的应对方

    案;这种被害的妄想甚至还扩散到担心员工会遭遇不测上,于是

    便为员工发放各种逃生的应急装备;他还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被

    别人窃取,要求所有的剧本都必须加密;为了防止谈话的内容被

    人偷听,他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安装树脂玻璃。

    据医生分析,斯皮尔伯格这种程度的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

    最常见的。这类患者在性格上存在着各种缺陷,他们或敏感多

    疑、或自负骄傲、或自恋张狂,又或者爱好幻想。这些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类似的遭遇,这颗疾病的种子大多来源于

    幼年时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无法与人有良好的沟通等。

    此类患者走在马路上,往往会怀疑与自己擦身而过的人在说

    自己的坏话,回家的路上有人在跟踪、监视自己,妄想着自己可

    能会被杀害或者已经受到了侵犯,导致精神极度紧张,惶惶不可

    终日。倘若他们的精神被自己的妄想逼到了极限,为了摆脱这种

    被杀害的恐惧,他们甚至会用自杀的方法寻求解脱。所以,这种

    妄想症患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不然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医生卡尔·贾斯伯斯在与妄想症病人交流时,发现有将近三分

    之一的妄想症患者多少存在一些被害妄想症的症状,这些患者会

    向医生表示有人要杀害自己,毫无逻辑地向医生诉说自己的恐

    惧。

    那么,被害妄想症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的失败,很多人为

    了逃避这种挫败感,会暂时逃往自己设计的虚幻世界,并在那里

    幻想自己的成功。但是幻想终究只是幻想,这些人终归还是要面

    对现实。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界的迫

    害,认为周围的人不想看到自己功成名就,所以联合起来采用阴

    谋诡计谋害自己。

    事不关己的生活常态在被害妄想症患者的眼中是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恐慌生活时刻都在侵蚀着他们。有学者在社会各个阶

    层中随机抽选出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问卷进行总结,发现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人,会在旁边的人议论时将自己带入到

    话题中,认为他们是在背后诋毁自己,感觉所处环境到处充满了

    仇恨自己的人。这些人总是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生活与内心经历,他们真正惧怕和幻想的并不是我们能够直观感受的,现实生活所

    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身边人的一举一动产生了误解,甚至是可

    怕的妄想。就像斯皮尔伯格一样,他时刻处在聚光灯下,被狗仔

    队跟踪,再平常不过的隐私都会被放大。这种禁锢的环境使他的

    精神高度紧张,以至于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担心自己的安危。

    正如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门生活在大众的

    监视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一样,一些被害妄想症的患者将自己视作

    楚门,幻想被身边的人利用和欺骗,甚至被谋害。这种荒唐至极

    的妄想被学者称为“楚门妄想症”。

    由于惧怕周围的环境和人,被害妄想症患者更倾向于待在家

    中。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安宁,害怕有人会到家中杀害自

    己,于是每天都会检查房间,无数次地打开和锁死门窗。这种焦

    躁使他们无法安心睡眠,他们害怕在睡梦中被人杀死,也害怕睁

    开眼睛的时候,床边站着一个举着刀子的人准备捅死他们。他们

    被这种幻想折磨得筋疲力尽,但是却又被自己的幻想惊醒,再也

    没有办法入睡,整夜的失眠便开始了。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失眠会导致病情恶化。因为无法入睡,他们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不安,他们尝试

    与人聊天,但又怀疑聊天对象是故意安排并有意针对自己的,或

    者想要窃取自己的秘密来要挟自己等等,造成了恶性循环。所

    以,失眠是被害妄想症的发病表现,同时也是病因之一。

    被害妄想症患者有一套共同的思考方式,即“jumping to

    conclusions”(JTC),直译过来就是:思维跳跃,没有开头、过

    程,只有结论。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很多想法都毫无逻辑可言,他

    们只相信自己幻想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患者都有JTC的症状。

    JTC症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思维逻辑混乱,却仍旧认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绝不相信任何人的言论。因此,患者的亲友想

    用严谨的现实证据来说服患者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大脑中只有自

    己的幻想。

    生活中不乏丧失希望的失意者,他们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

    和恐惧,并将自己的失意归结为别人对自己的陷害。有些经历过

    被跟踪伤害的事件的人,即便事情结束,也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

    影。这些人精神紧张,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忐忑不安,觉得有

    人要害自己,最终跌落在妄想症的边缘。

    JCT的产生是否与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缺失和记忆损失存在

    关系呢?

    知名精神病学家D.弗里曼在被害妄想症患者中挑选了200名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逻辑能力、思考能力、智力、记忆

    力进行测试,最后发现思维能力越混乱的患者记忆力就越差,能

    够接受外界正确信号的能力也就越差。没有足够的外界信息,他

    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被搁置,这时候,幻想便成为了思想与思考的

    唯一来源。

    被害妄想症患者只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你试图劝

    告他,那么,他会认为你就是想要谋杀他的人,会将你的所有举

    动都扣上居心不良的帽子,并在脑中飞速幻想,认为自己已经进

    入了被陷害、被攻击的陷阱中。而你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自己是

    无辜的,因为在被害妄想症患者面前,你永远都是可疑分子。

    该类患者的妄想会一遍一遍地进行下去,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更可悲的是,在被害妄想症最初发病时,并不会引起太

    大关注,身边的人只会认为他有些过于多疑敏感。直到这种妄想

    程度加重,出现不能安眠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症状时才会引起重

    视。

    这种妄想症的治疗是很复杂的,药物和以心理干预为手段的

    治疗方法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群。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身边的人

    更多关爱和关心,尽最大努力将此疾病扼制在早期。(此书更多

    分享搜索@雅书B)你知道吗,“爱美之心”有时也很可怕

    日本有一个名为樱子的女孩,患上了“身体畸形恐惧症”,一

    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整形医院度过的,她认为自己奇丑

    无比,没有办法与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并肩而立。为了得到心爱之

    人的爱慕,她开始疯狂整容。实际上,樱子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可

    爱的小女孩,但小伙伴之间逗嘴时说了她一句:“我不想和你这

    个丑八怪做朋友!”从此,“丑八怪”三个字就深深印在了樱子心

    中。樱子成年后便开始热衷整容,将自己整张脸整得面目全非。

    但她认为自己还是不够美丽,一直在向整形医院询问进一步的整

    形计划,并为整形花费了大笔的费用。可惜的是,无论她整成什

    么样子,她喜欢的男孩子都没有注意到她。

    樱子不甘心,她将父母位于东京的住所卖掉,准备用这笔钱

    再一次整容。但这个时候,樱子的父母再也无法忍受她的疯狂行

    为了,他们将她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接受诊治。东京医科大学医院

    的医生给出了鉴定书,上面写着樱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即“身体畸形恐惧症”。

    什么是“身体畸形恐惧症”?

    “身体畸形恐惧症”又名丑形幻想症、美丽强迫症,简

    称“BDD”。患上这种病的患者总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某个部位不完

    美,或许他们的样貌和身材并没有明显的残疾,或者只是存在一

    点瑕疵,但他们的思想却认为自己是丑八怪,并且因为自己的不

    美丽而时常陷入痛苦。患者过于看中外在的美丑,又极度夸张了自己身体的丑陋。

    他们认为整形能够消除这些丑陋,但是并不彻底,于是一次又一

    次地对身体部位产生不满,并频繁前往整形医院,但这仍旧没有

    办法满足他们对美丽的追求。

    患上这种病的人并不只有普通大众,还有一些明星。也许在

    我们眼中他们已经很完美了,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自己的身体

    仍然存在缺陷。他们如樱子一般对自己姣好的面孔和魔鬼身材感

    到不满,希望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这使他们陷入对身体不满的

    恐慌中而无法自拔。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患者大部分是女性。为什么女孩子更在意

    外形呢?首先,性别本身决定了女孩子更在乎容颜;其次,这是

    历史上存在的社会观念造成的。从古至今,社会观念对女孩外貌

    的要求就比较苛刻,它也是男子选择妻子的重要标准。我国

    有“女为悦己者容”的古语,也证明了容貌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女性为了取悦别人也非常注重仪表,尤其是容貌,为了变得更加美丽而前去整容。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

    不能说想变漂亮就是有精神疾病,只有过分在乎容貌,并疯狂为

    此改变的人,才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这些人不管容颜美貌还

    是普通,都会认为自己奇丑无比。

    我们对身体畸形恐惧症的病因了解得并不深入,查阅大多数

    患者的资料,你会发现他们都曾经患有抑郁症。很多患者都用浓

    妆来遮掩脸上的瑕疵,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丑陋的地方,同时随身

    携带一个小型的镜子,时不时拿出来查看自己的妆容,以防止自己丑陋的容貌或身体暴露出来。所以,为了研究身体畸形恐惧症

    产生的原因,有一些学者对“照镜子”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想

    要从这方面入手,发现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一些秘密。

    英国精神方面的研究员做了关于照镜子的测试:他们在伦敦

    的伯利恒精神病院选取了30名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又从伦敦市

    随机抽取了30名健康人士。为了实验结果的严谨性,研究员让男

    女比例各占一半,并让他们分别接受两次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在照镜子30秒内情绪就

    开始不稳定,正常人则在10分钟以后,情绪才开始变得焦虑不

    安。测试结束后,参加测试的人都要填写相关问卷。最终他们得

    出结论:人们都喜欢不定时地照镜子,只是大部分正常人对自己

    的容貌没有过多的在意。

    一些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正常的人在照镜子的时

    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认为完美的身体部位上,但那些心理

    出现疾病的人却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上。不过,照

    镜子的时间不能过长,不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将注意力转向不喜

    欢的身体部分上,导致情绪出现不稳定。

    也就是说,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患者在照镜子

    时用时过长,导致患者发现了身体的缺陷,使得自己陷入恐慌的

    情绪中。同时因为患者本身就患有身体畸形恐惧症,便更加喜欢

    照镜子,这两者相互促进,造成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的病情向着

    无法挽救的方向滑落。没有人的容貌是完美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容貌都有不喜欢的

    地方,但普通人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只在需要的时候

    照会一下。而有些人较为关注自己的容貌,以至于在镜子面前停

    留过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开始变小,只能将注意

    力集中在外貌上。心胸开阔的人往往能够豁达地对待外貌,追逐

    更广阔的天地。相反,那些眼界狭窄的人只会对自己的外貌缺陷

    感到惶恐,让自己的心态发生扭曲,最终患上身体畸形恐惧症。03 明明没有厌世,为何一再憧憬死亡?

    ——自杀心理分析

    每天会发生很多事情,有令人愉悦振奋的,也有心情沉重

    的。面对那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可能

    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念头。不论是性格内向安静的人,还是外向开

    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遇事“钻牛角尖”的时候,甚至还会产

    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自杀永远都是沉痛和严肃的,当身边有人产

    生自杀这种想法时,正是最需要我们伸出援手、送上关怀的时

    刻,或许只是简单地倾听,就能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社会、教育、环境等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和精神寄托的匮

    乏,都是隐性存在的“利器”,可能一次“火药味”十足的争吵

    就会变成自杀导火索,但是这些单一因素并不是充分条件,导致

    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且极其复杂的。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而

    自杀的诱惑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让人摆脱一

    切的方式。所以,很多人明明对这个世界还存有留恋,却还是选

    择了结束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并不是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但

    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求死,却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

    人总是要死亡的,但人生却是宝贵的。人生有很多的乐趣,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谁又能说下一刻不会遇到美好呢?在冲突中并进的本能——求生与求死

    生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只有一次,而生与死之间,不过

    一念之差。死亡的话题,大家似乎都不想过多提及,但它又是日

    常生活中让人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而自杀更是当今社会最为常

    见的话题之一。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或是多么绝望,才会以

    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者本人是痛苦的,而他留给

    亲朋的痛苦则更多。

    或许你从来都没有生出过自杀的想法,但你可能体会过那种

    生无可恋的感觉。那一瞬间,你或许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整个

    世界也没什么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而且这种感觉可能会时不时

    地浮现,让你感到很痛苦。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

    觉,是轻度抑郁症?还是在害怕什么?

    有人说,自杀是因为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超过了自身所能

    够克服这种痛苦的“盾牌”,这不是一种刻意的选择。对于自杀的

    背后动机,心理学认为是杀人的愿望、被杀的冲动和求死的本能

    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很多因为绝望而试图自杀的人,最后还

    是活了下来,是因为他们内心还有求生本能在进行自我调节。而

    自杀,就是一个人自身的求生本能已经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了。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本能与死亡的本能可以称作一个人人

    格当中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建设性倾向,一种是破坏性倾向。他认为这两者始终都处在不断的冲突与相互作用当中。

    在心理学中,人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有三个层次:一是不把

    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二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三是认

    为自己的身体里还住着其他人。“杀人的愿望”是因为人们把内心

    的欲望和不满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的身体里还住着其

    他人,觉得杀害自己就是杀害其他人,于是就选择了自杀;“被

    杀的冲动”是因为良知引起的,当一个人做了一些违背良心或是

    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事,内心便会十分愧疚,饱受煎熬,等到承

    受不住的时候,就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赎罪;“求死的本能”存

    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有的时候,人们会沉浸在自己悲伤的

    过往之中,明明知道悲伤没用,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可

    还是有一种想把自己推进无尽深渊的冲动,这就是人类的“求死

    的本能”。

    心理学倾向于把自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抑郁症,当然这其中

    还存在很多其他原因。

    有的人因为头发被剪得太短而自杀,有的人因为错过了飞机

    航班而自杀……这些理由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可笑的,但

    是对于自杀者而言,这可能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将

    自杀作为一种摆脱一切的手段,因为活着太痛苦。很多受尽病痛

    折磨的病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感到自己被这个社会

    抛弃,觉得自己的生存没有价值了,从而失去了对于世界的归属

    感,就此感到绝望;也有人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陷入巨大的恐

    惧;有的人觉得生活无聊、单调,但是又不愿意面对社会上的各

    种挑战,于是渐渐地将对生活的新鲜感消磨殆尽,再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温度和美好等等。

    心理暗示加上来自外界的压力,让人走上了绝路。有时候,人就是很难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很难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但

    是世界上并没有永远的苦难,所有的不快乐基本都是自找的,只

    有放下不快乐,才能拾起快乐,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遇

    事要多考虑积极的一面,才会让这样极端的行为远离我们。

    生命是宝贵的,世界这么大,我们还没有看完,甚至都还不

    了解生命的奥秘,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苏格拉底

    说:“你能作茧自缚,必能破茧成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就

    能够破茧成蝶,重获新生。可怕的暗示:自杀存在“集体”效应

    蓝鲸游戏因为煽动青少年自杀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发

    源地是俄罗斯。据统计,已经有130多名俄罗斯青少年死于蓝鲸

    游戏,更可怕的是,这个游戏已经进入许多国家,致使青少年接

    二连三地受到蛊惑,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每天凌晨在4:20起床,不要同任何人说话,看一整天的恐

    怖片,坐在高楼的楼顶天台两脚悬空,在手臂上刻上蓝鲸的

    图……这些都是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人精神恍惚、越来越孤

    僻,并且还会让人一步步与社会脱节。这一切都在这些青少年的

    心里埋下了可怕的种子,一步一步诱导青少年走向死亡。而那些

    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青少年,全部都已经自杀身亡了。

    这看上去似乎很荒唐,但是却让人细思极恐。蓝鲸游戏之所

    以能够杀死这么多的青少年,是因为游戏设定采取了循序渐进的

    方式,通过不断地发布任务,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一点点蚕食

    掉这些青少年活下去的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参

    与过蓝鲸游戏的人说,感觉就像是站在天台上,背后有一双手将

    他往下推,想停下来,却做不到,因为这股力量太过强大。

    为了防止有人中途退出,游戏开始的时候就需要向游戏组织

    者上交家庭成员信息、家庭住址、身份证等,不留一丝退路。如

    果想要退出,就会受到威胁,甚至被追杀,只要进入这个游戏,就会被逼着向前走。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那些所谓的游戏任务会把参与者与周

    围的一切隔绝开来,并且参与者每天都要接受“自己要去死”的心

    理暗示,这种暗示不断强化,一步一步地瓦解参与者对这个世界

    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而持续不断的自我怀疑会彻底毁掉一个

    人的意志,这时候便是参与者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那些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奇,也有一部

    分是因为冲动,但大部分是本身就有着严重的自杀倾向。在参与

    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因为好奇和冲动而参与进来的青少年或许会

    后悔,但是那些真正想结束生命的人却不会萌生退意。游戏本身

    就是引导这些青少年自杀,并且是一大群人一起死去,这也会减

    少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人就是有这样的心理,如果大家都一样

    恐惧,那么自己似乎也就没那么恐惧了,虽然这种恐惧减轻的感

    觉不过是幻觉而已。这也是蓝鲸游戏可以组成一个团体的重要原

    因,一群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聚集在一起,似乎死亡也变得不

    可怕了。

    受到几十天自杀心理暗示且有自杀倾向的人最后还能活着,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说过:“暗示是人类最典型、最简单的条

    件反射。它是被主观意愿所肯定的一种假设,它不一定会有确切

    的依据,但是因为人在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心理

    上就会趋向于这个内容。”蓝鲸游戏就是这样,利用参与者的自

    杀倾向,对于“死亡是美好的”和“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这样

    的暗示不断进行强化。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尤其

    是当一个人处于缺乏社会支持的困难状态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暗

    示。

    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理智与

    主见,介于人自身存在这些缺陷,也就给外来的影响带来了可趁

    之机,为别人对自己的暗示提供了机会。当然,暗示之所以会起

    作用,大多是因为人的心理防线出现了漏洞。如果这种暗示是积

    极的,那么必然会让人精神振奋;如果这种暗示是消极的,那么

    就很容易被人操纵,成为受害者,就像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一

    样。

    暗示按照信息来源划分的话,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

    蓝鲸游戏所带来的结果是这两种暗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他人

    暗示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在自我暗示中,环境暗示的效果也

    大于自身暗示,虽说两者在结果上都是信息传导到自我而进行的

    转化,却也有轻重之分。

    自我暗示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为了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通过

    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和物的存在,以此来进行自我刺激。自我

    暗示是一种提醒、一种指令,也是一种启发,它会告诉人们应该

    追求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又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沉默进行,还可以唱出

    来或者是写下来等等。通常而言,由于被暗示者从来都不会理性地进行分析,只是盲目且机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意念来做

    事,而且在做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蓝鲸游戏

    的参与者就是这样,青少年们机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死亡意

    念去做那些匪夷所思的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所有人都无法抗

    拒它的强制性,所以影响人们潜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自我

    暗示,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再比如

    你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上有一块石头,于是你反复

    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撞上去,结果你还是撞上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大脑里所想的虽然是不要撞上,但实际上

    却把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石头上,潜意识里你更关心石头

    这一事实,而不是还未发生的碰撞事件。

    总而言之,暗示在很多时候难以把握,其两面性也显露无

    遗。一种普通而又神秘的自杀途径:跳楼

    近些年来,自杀者越来越多,其中明星和学生这两类群体占

    了大多数,令人唏嘘。

    自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压力过大、思想极端、自我调节控制

    能力差、厌世等,而在这些因素当中,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的薄弱

    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自杀者而言,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的动作和

    那个瞬间才是质变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控制好自己,才造成了

    这样的不幸。

    但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差真的就是自杀者跳楼的根本原因

    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自杀者自杀时候的心理状况,来推测自杀

    者在自杀之前的心理状况吗?其实,自杀者站在高楼楼顶和站在

    高楼底下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一

    点。

    有人会说,自杀者站在楼下的时候,便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心

    理负担和厌世情绪,然后随着楼层的升高,这种情绪不断增加,当他走到楼顶天台的边缘时,这种情绪和压力到达了极限,所

    以,他就从楼上跳了下去。但这只是主观臆断,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立场,若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或许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假设你站在非常高的楼顶上,肯定会出现恐高的状况,随之

    而来的会是眩晕的感觉,之所以会眩晕,是因为缺乏视觉信息。

    人们平时往往是选择一个水平的位置来进行水平运动参照的,但是当一个人站在高处时,眼中所见的地面上的人和物都太过渺

    小,是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根据的,这就导致人体产生了不适

    反应。位于高楼之上的人会拥有广阔的视角,他们眼中所看到的

    事物会显得抽象化、立体化,他们会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要将

    他们吸下去。这与恐高症不同,人们对于“高”的恐惧和恐高症其

    实是两码事。对于“高”的恐惧会让人在靠近高处边缘的时候停止

    前进,这样的心理避免了很多高空坠落的情况发生,也说明这种

    恐惧所带来的影响并不能突破人们自我防御机制的防线,那么,自杀者为何还会从高楼之上一跃而下呢?

    人的常识保护着人的视界,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看到

    了超出自己常识的东西,就会感到不适应,还有可能会变得狂

    躁。比如许多人亲眼看到战争中的血腥画面后会崩溃,是因为这

    样的场景超出了自己的常识范围。

    对于自杀者而言,站在楼顶俯瞰所看到的景色不是他们平日

    里看习惯的情景,那种一切都在自己脚下的壮观景色会让他们产

    生一种异样的冲动,这种冲动来源于自己现在所见到的广阔世界

    与平日里所生活的狭隘世界的对比。

    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经历过痛苦之后,便会觉得自己被

    这个狭隘的社会所排挤,觉得自己无处容身,然后就有了轻生的

    念头。当站在高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壮阔时,他们会觉得这才

    是自己想要的世界。于是,逃离身后的狭隘世界,拥抱眼前

    的“美好”世界,便成为了纵身一跃的“推手”。

    在自杀者眼中,平日里所生活的世界并不理想。明知道从高处俯瞰的世界与自己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却因无法把握这个平

    日所生活的地方而找不到自己身处其中的实感。于是,常识所带

    来的理性知识和实感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之间产生了冲突,使得自

    杀者的思维认知产生了混乱,最终失去了理性,就此从高楼上跳

    了下去。

    其实,有很多自杀行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真正的自

    杀者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了无牵挂,没

    有任何留恋,只会选择悄无声息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网络

    上留下自己即将要离开人世的讯息,也不会将自杀的地点选择在

    闹市区。

    而那些选择在闹市区自杀的人,有一部分人在登上楼顶之

    后,又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可最后还是跳了下去。他们在跳

    下去之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和挣扎,对于人生以及自己的行

    为都感到十分的混乱和迷茫。自杀者之所以会轻生,大多是因为

    无法适应和融入到社会之中,觉得自己是被这个社会所排挤的。

    当自杀者站在高处时,这种孤独感更是会被无限放大。在这样的

    情况之下,他会不自觉地寻求外界的庇护,此时能够安慰他的就

    只剩下楼下热闹的街道和人群。也许有一瞬间,自杀者会放弃轻

    生的念头,但是他随即又反应过来——正是这个世界逼他走上这

    条道路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得不到宣泄,原来也许不怎么坚定

    的念头,此刻由于外部环境的力量而变得异常坚定起来。这也说

    明,人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会有自杀的可能性。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跳楼自杀的原因能够笼统地归入到普

    通自杀中,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跳楼者而言,环境暗示的效果可能是大于自身暗示的。虽然环境暗示和自我暗示都是因为

    信息传导到自身而进行的转换,但是两者在这其中却占据着不同

    的比重。高楼之上的环境氛围放大了暗示效果,心理上的影响和

    生理上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生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而这

    种力量,无疑等于在自杀者的背后狠狠地推了一把。

    人类的潜意识总是遵循着替换定律,它在同一个时间只能主

    导一种感觉,如果反复地将一种思想灌输给人的潜意识,便会促

    使原本的思想渐渐衰弱,新的思想占据上风。所以,除了强行控

    制自杀者的身体之外,想要用外力改变自杀者的心理和意识状态

    是非常有难度的,而想要自杀者改变自己的心理,那就更加困难

    了。除此之外,人的潜意识还遵循着重复定律,如果一个人想要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学会如何掌握这个规律,通过不断的自

    我暗示和重复暗示来达到质变的效果。

    跳楼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都“难辞其

    咎”。但总而言之,人生除了死没有什么大事了,给自己多一点

    的时间去适应,看开一点,认真去生活,才是拥抱生命意义的最

    佳途径。引发自杀意愿的事情能微小到什么程度?

    总有一些人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杀,这其

    中还有很多是成年人。有人因为错过了火车检票时间而自杀,有

    人因为考试挂科而自杀,有人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自杀……

    如果是未成年人,我们尚且可以说因为他们年纪小,心智不成

    熟,做事太容易冲动,但是对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这样

    的自杀理由确实令人感到费解。

    在德国,一名男子在被士兵扇耳光之后自杀了。在我们看

    来,因为被扇耳光就自杀似乎有点不值得,但对于这个男子而

    言,也许尊严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存在,他失去了尊严,又无法

    报复那些扇他耳光的士兵,也就认为活着没有价值了,所以他以

    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总是会变化的,就像童年看重和喜欢

    的东西,到了中老年时期大都已经不会再看重了。但在短时期

    内,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不会改变得那么快,当这种“小事”发生以

    后,也许人们会觉得自己最珍视的东西被冒犯、被伤害了,而这

    种难过与痛苦会给自身带来无尽的折磨,这种折磨蚕食着理智和

    想要继续活下去的意念,进而诱发了自杀的行为。

    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自杀者而言或许能够掀起滔

    天巨浪,这是吞没他们的最后一片浪花,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

    稻草。有人说,这一类型的自杀者太过脆弱,但人都是脆弱的,一

    个人接收了太多负面信息,自身无法承受,又得不到他人的支

    持,就会走上极端。无论他们自杀的原因是如何的微小,在他们

    眼中,死亡都是最好的选择。也许这种认知是扭曲的、不健康

    的,但却不是一个“脆弱”所能解释的。

    毕竟我们不是自杀者,无法看到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内

    心的痛苦和绝望,我们没有他的思维方式,所以无法设身处地地

    思考,更加无法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无法去断言什么,也没有凭

    据说自杀者一定就是脆弱的。

    任何自杀都有其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有很大关联。有的人因为情绪变化导致其产生以偏概全的思维方

    式,觉得除了死以外,没有别的方式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比如“我这次期末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了,一定会被同学嘲

    笑”、“我迟到了,老板一定会骂我”、“我这次考试考了全班倒数

    第三名,回家怎么面对爸妈”等等。他们的自杀意念往往在一个

    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激动的情绪让他们变得冲动,因此缩短了思

    考的时间,甚至在短时间内将自杀付诸行动。这时候他们已经无

    法冷静下来了,思想变得十分狭隘,根本不可能去理智分析问

    题,只觉得自己除了死便无路可走。

    有的人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感到孤独和绝望,比如午夜

    时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变得异常脆弱,为了逃避自己所遇

    到的事情,也容易一时冲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死亡对于自杀者而言,也许是一件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用死亡的方式解决。也或许他们对死

    亡这一概念比较模糊,认为死亡是一个瞬间性的行为,却没有考

    虑到自杀的后果。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有异常的行为或者想法,一定要多加

    留意,千万不要轻视,要多关心对方,告诉他们不要给自己施加

    太大的压力,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客观地

    评价自己,慢慢地去适应这个社会。也可以劝说他们不要去追求

    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学会知足常乐和自我调节,学会向他人

    寻求帮助。

    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遇到挫折和坎坷,都会有不被

    人理解的时候,但困难只是一时的,只要做到勇敢面对,没有什

    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也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结果无论好

    与坏,都是命运赐予我们的,皆需坦然面对。痛苦让强者变得更

    加强大,也会让弱者变得更加软弱,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被痛

    苦打倒。生命只有一次,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在等着

    我们,只要这一秒没有放弃,那么未来就会有希望。04 变态横行的世界,如何证明你不是神经

    病?——怪癖行为分析

    人们有时对一样东西有着无比执着的态度和无限的热爱,只

    要拥有了这样东西,便会感觉自己的世界充满幸福。但很多时候

    我们都会用理智克制这种欲望,并且控制自己不做出越轨行为。

    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克制内心对这欲望所带来的幸福的渴望,甚至

    会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不择手段,使精神陷入一种癫狂状态。

    这些人在我们身边也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他们的各种

    怪癖都被隐藏了起来,这是不能为人所知道的污点,一旦公之于

    众,那么迎接他们的便是无尽的谩骂和羞辱。为了伪装自己,他

    们将自己“装扮”成普通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怎么也无法克制

    疯狂的想法。如恋物癖、异装癖、性别认定障碍等,这些怪癖并

    不是病人的精神出了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的心理。而他们会有怎

    样的失控行为表现呢?“迫不得已”的变态行为:恋物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喜欢收集古董香水或者芭比娃娃,他

    们会不惜高价向拥有者购买,因为这些对别人来说或许是无关紧

    要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却是无价之宝。

    在心理学领域并换一种收集对象,这便成了一种心理疾病,医学给出的专业名词为“恋物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强烈性欲

    望的指引下,无法克制地反复收集异性使用过的东西,且他们爱

    恋的东西都是和异性的身体有着直接密切接触的。

    我们对恋物癖患者的行为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患者所收集的

    物品都是异性穿戴过的,通过这些带有异性味道的东西满足他们

    生理上的需求;另外一种则是恋物癖患者不只对那些异性直接穿

    戴的物品爱恋不已,更对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有着深深的眷恋,这其中也包含与异性没有关系的物品。这里所要介绍的恋物癖是

    第一种。

    患上这种恋物癖的大多是男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异性身

    体或者异性的性器官通常是不感兴趣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是

    与异性身体有密切接触的物品。他们以此代替正常生理上的性需

    求,获得生理上的满足以及心理上的幸福感。

    20岁的日本学生秋本旭成绩优异,是身边人的榜样,且于18

    岁时就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就是这样一位优等生,却有着一个

    令人匪夷所思的癖好——喜欢偷盗异性穿过的内衣。在秋本13岁的时候,他第一次从自己小姨妈那里偷到一件女

    士内衣,并将内衣偷偷带回家,在夜晚反复地拿出来抚摸。他发

    现自己心里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可言明的满足感,身体随之也产

    生了极度兴奋的感觉。从这一刻开始,他便沉迷于这种生理和心

    理的双重愉悦感。因为他样貌普通,再加上年龄过小,并没有在

    学校交到女朋友,所以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来满足生理和心

    理的需求,因此,他就只能在夜晚用抚摸女士内衣的行为来发泄

    欲望。这种行为持续时间久了,他就爱上了女士内衣。同时,这

    种爱恋的欲望开始控制秋本,让他无法自拔,为了满足自己的性

    需要,他开始尝试偷女士内衣,并在这种禁忌隐秘的行为中得到

    性满足。

    秋本每次看到晾在外面的女士内衣,都有想偷回家的冲动。

    偷窃的时候,他也曾感到不安和无助,但是这个过程只持续了几

    分钟,欲望便战胜了他的理智。他最初只是一个月偷两件,后来

    发展成每天都去偷。这种让人羞耻的行为使得他没有办法像正常

    人一样生活,只能生活在黑暗的阴影中。

    秋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偷内衣的时候也会害怕被人

    抓住,一旦这个秘密被人发现,那么他在别人心中优良学生的印

    象便会荡然无存,但是他就是停不下来。在偷盗成功后,那种心

    理的兴奋是任何成就都无法替代的,就好像吸毒一样,让人欲罢

    不能。

    当然,秋本在事后会很懊悔,对自己的行为憎恨万分。为了

    缓解这种情绪,他会把偷来的内衣烧掉,或者用剪刀剪得粉碎,然后丢到垃圾桶中。他再三告诫自己,不能再有下一次了,但是这都没起到什么效果,等到他再次看到被晾在外面的女士内衣

    时,还是会忍不住偷回家。他被这种疯狂的恋物癖折磨着,为了

    得到解脱,甚至不惜割腕自杀。可惜仍旧没有用,他被及时送医

    并得到救治,平安归家后,他依旧克制不住偷盗女士内衣的欲

    望,于是故态复萌。

    在他前往美国读书的数年中,为了摆脱偷内衣的癖好,他开

    始不断地自残和自杀,心中充满矛盾和挣扎,他的性格也从原来

    的开朗热情变得内向寡言,每天都在怀疑别人是不是知道了他的

    秘密,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为了弥补偷盗行为带来的愧疚和不安,秋本在学校积极投入

    到学习和研究中,因此得到了教授的喜爱,还将他带到自己的科

    研项目中进行单独教导。秋本偷盗内衣的行为就这样被很好地掩

    藏在了他骄人的成绩下。

    但是,纸终究有包不住火的时候。在学校里,女生都将内衣

    晾在室内,他没有办法在外面偷到。可为了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

    需求,他铤而走险,潜入女生宿舍偷取内衣。开始的时候,他成

    功了几次,因为这种偷盗方式更加刺激,使得秋本在感官体验上

    更加着迷,再加上内衣被偷的女生没有声张,他渐渐从最初的小

    心翼翼,发展成了被抓时的肆无忌惮。

    秋本被抓住时,他的家人、同学和教授都感到震惊不已,无

    法想象秋本会是这样一个有着怪癖的人。警察将秋本带回警局,在关押室内发现他的身上有很多伤痕,经过询问得知,这都是秋

    本在事后对自己的惩罚,但这些悔恨的伤痕仍旧克制不住他偷内衣的行为。警察向秋本的父母建议为他进行心理评估,以此确定

    秋本的心理和精神状况是否正常。

    心理医生在与秋本交谈后,为秋本的行为做出了诊断,他得

    了恋物癖,随后秋本便被转移到疗养院进行心理治疗。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患上恋物癖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疯狂

    的举动?

    大多数恋物癖患者性心理都存在异常,他们在潜意识中对自

    己的性器官感到莫名的担忧,害怕被嘲笑,可又无法克制对性的

    强烈欲望,在自己无法与正常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情况下,他们只

    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异性使用过、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上,或者异性

    身体的某个部位。患者为了得到性满足,会不断地收集这些自己

    迷恋的物品。

    恋物癖的产生大多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性的好奇

    与渴望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诱发性心理出现问题,最终导

    致患上恋物癖。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得到心爱的物品,而且这

    种冲动是没有办法克制的。恋物癖严重者在面对异性身体的时

    候,是没有太多兴趣的,而是把对性的满足都放在了物品上,至

    于物品是什么,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他们把迷恋的物品作为满足

    自己性欲的唯一手段,便不会再想与异性发生性行为。

    医生认为,大部分恋物癖患者存在性变态心理,他们的精神

    状况不是很好,在痴迷异性物品时,大多会有抑郁、焦躁的情绪

    产生。这种癖好常常是一种性幼稚的表现,在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是可以被掐灭的。恋物癖会给真正的性爱带来阻碍,也会给

    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一旦患上恋物癖,患者要积极去看心理

    医生,也要相信这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如何让恋物癖患者与心爱的物品说“再见”

    恋物癖是一种性变态心理,是患者对自己心仪物品的错误爱

    恋方式。这种心理疾病一经发现,就必须尽快就医,否则就会纠

    缠患者一生,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毁灭式的打击。

    让恋物癖患者与心爱的“情人”说再见谈何容易?这就如同让

    热恋中的情侣分手一样。患者们会为了心爱的物品相思成疾,整

    日郁郁寡欢,只有再次与“爱人”相聚,才能获得心灵的慰藉。因

    此,我们不能靠蛮力阻止,要开动脑筋,想出更加稳妥的办法,让他们和平分手。

    热恋中的人是不容易被拆散的,而对“棒打鸳鸯”的力量,他

    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共同对抗拆散他们的人。对恋物癖患者来

    说,这样的逆反心理也是存在的,当我们强行插手矫正他们的心

    理疾病时,就如拆散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心情将同失去真正的爱

    人一般痛苦,并就此产生抗拒治疗的心理。所以,医生为了让恋

    物癖患者的治疗能够更加平和,就运用了适用于现实男女分手的

    方法对他们进行治疗,就是现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厌恶治疗

    法。

    当然,治疗恋物癖的方法还包含认知治疗、暗示治疗等,在

    临床治疗中,这些方法会结合在一起使用。医生会以病人的成长

    环境、教育背景、心理状况、以及发病程度等作为制定治疗方案

    的依据,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我们现在就以上

    文中的秋本旭作为治疗案例,讲述具体治疗的过程。医生为秋本制定的是以认知治疗和暗示治疗为主,其他治疗

    方法为辅的治疗方案。暗示治疗,就是运用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

    式,使患者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接收到医生给予的积极暗示,从

    而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赞同医生的观点和思想理念,以此来缓解

    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先与秋本进行了沟通,让他尽量放松

    心情,并根据交流中所讲述的内容及发病过程帮助他寻找患病的

    原因,同时也为他讲解正常人的性心理发育情况,让他明白自己

    的行为是错误的,为他建立正确的性认知。

    医生通过分析秋本幼年时偷盗姨妈家的内衣并获得第一次性

    体验,与他之后长期偷盗内衣来满足性需要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让秋本明白他通过偷盗女士内衣而不是与异性有任何性接触来满

    足性需求的行为是一种性心理。只是因为他的第一次性经历是通

    过女士内衣而得到的性满足,以及他在之后的生活中没有通过正

    常的性行为来满足性需求,才使他逐渐产生了歪曲的性观念和变

    态的性心理,最终造成他在性行为上的扭曲。

    医生对秋本讲述了正常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行为,让秋本明

    白他的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并对秋本进行暗示和引导,使他明白

    在无法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发泄欲望时,用幼稚的不健康的方式满

    足性需求是不对的,成年以后,应该用成年人的方式满足性需

    要,性行为只能发生在两个人类之间,正常人不会将性作用于物

    品之上的。

    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医生采用了认知治疗的方法,帮助秋本建立了一个正确的性认知。当然,仅仅使秋本在对性认知上进

    行改正,以及重新确立自信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暗示治疗,以帮

    助秋本改掉因为恋物癖带来的自残、抑郁等其他的精神疾病。

    秋本告诉医生,他每次在偷完内衣并满足性需求后都非常后

    悔,而且对自己的行为也会感到厌恶,但每当他看到女士内衣的

    时候,还是无法控制心中偷盗的欲望。他用锋利的刀具自残,希

    望用这种方式阻止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秋本感到无地自容,精神承受着巨大压力,导致了经

    常性的失眠、抑郁,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为了缓解他的心理压

    力,医生给他开了没有疗效,但对身体也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例

    如钙片等,并告诉秋本,这些药物是专门治疗恋物癖的,而且疗

    效非常好。在已经进行的认知治疗的帮助下,服用药物后的秋本

    精神状态开始转好。这个阶段的治疗需要医生对他进行心理暗

    示,而药物只是暗示治疗方法的辅助道具。随着精神状态的逐渐

    转好,一切都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使秋本重新建立了治好

    恋物癖的决心。

    在认知治疗和暗示治疗的帮助下,秋本的治疗非常顺利,他

    的症状在逐渐减轻。但是,如果想要彻底治疗恋物癖,还要进行

    厌恶治疗,这是治疗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接受厌恶治疗

    后,秋本才能彻底痊愈。

    厌恶惩罚,指的是恋物癖患者在把玩物品的时候,思考这种

    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心理上厌恶这种行为,久而久

    之,患者把玩性物品的时间就会减少。恋物癖患者其实就如瘾君子一般,对某样物品产生严重的依赖,他们只有拥有这样物品,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才会感觉人生是幸福的。对恋物癖的厌

    恶治疗就是让他们开始厌恶自己曾经深爱的物品,不再深陷对物

    品的迷恋之中不可自拔。

    恋物癖患者所迷恋的物品大部分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与异性

    进行正常的性行为,但自己又想要发泄性欲望时偶然出现在他们

    身边的特定物品,这些物品刚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性需求。他们通

    过这个物品得到性满足,并在长时间使用这个物品满足自己性需

    要的过程中形成条件反射,而这个条件反射在他们反复使用物品

    得到快感中被固定起来,恋物癖就此成型了。

    为了将秋本形成的恋物癖条件反射消除,就需要在他想抚摸

    内衣满足性需求的时候惩罚他。医生告诉秋本,每当他有碰触内

    衣的想法时,就要在脑海中想到他会到医院进行治疗——这并不

    是主动的,而是在偷窃内衣被抓后才会请医生进行诊治。医生让

    他想想当时的情况是多么让人羞愧,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行为被

    曝光后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今后将要面对的人生。如果这样还不

    能阻止秋本恋物的行为,医生就会采用更为激烈的手段,在他把

    玩内衣获得性满足的时候突然给他一记厌恶惩罚,使他终止恋物

    行为。

    厌恶惩罚中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之分,正惩罚是让患者思考因

    为恋物所受到的各种指责和羞辱,以此来刺激他们为了尊严而放

    弃恋物行为;负惩罚便是使患者不能再通过恋物得到性满足,用

    这种方法消除恋物行为。通过这些治疗,可以帮助秋本战胜自己

    的欲望,不再通过偷盗内衣和把玩内衣获得刺激和性快感。一切不为生活所迫的偷盗行为都是精神病

    21岁的劳拉正在警察局内等待律师的到来,她的罪名是在商

    场偷盗衣服,而且这已经不是劳拉第一次因盗窃罪被抓进来了。

    她安静地坐在警察的对面,整个警察局的人都认识这位惯犯。其

    实劳拉家境很富有,她去商场偷衣服的时候,还开着兰博基尼。

    她在第一次被抓的时候就告诉警察,她不是为了生活才偷东西,而是喜欢偷东西时的感觉。

    劳拉第一次喜欢上偷东西的感觉是15岁,那时她到商场买衣

    服,看中了专柜中的一件长裙子,可是在她前往试衣间试衣服的

    时候,放在外面新买的另外一件衣服被偷走了,她发现后非常生

    气,即便这件事情过去很久,劳拉依旧耿耿于怀。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劳拉再度到这家商场买东西,她一进商

    场,就发现有一件和自己被偷的衣服一模一样的衣服挂在衣架

    上。那个时候,她着魔般地伸出双手,快速地将这件衣服放入自

    己的手袋里,并在紧张不安中飞速地离开了商场。在这个过程

    里,竟然没有人发现她的行为。劳拉回到家中,将衣服拿出来穿

    到身上,心里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感。但是这种激情热度很快

    就过去了,劳拉感觉心中空荡荡的,忍不住再次到商场偷窃以寻

    求刺激。从这一刻起,劳拉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偷盗生涯。

    她来往于各个商场,在自己购买衣服的时候,将导购员指挥

    得团团转,将试穿的所有衣服放在桌子上,让桌子看起来很凌

    乱,导购员也无法点清衣服的件数,然后劳拉就在购买衣服时趁导购员不注意将桌子上的某件衣服放入到手袋中。当然,劳拉并

    不止是偷衣服,她也会顺走超市货架上的东西。这种行为一直持

    续到她19岁被抓。

    劳拉的家境富裕,父母每月都会给她超过一万美金的零花

    钱,足够满足她的日常花销,可她就是控制不住想偷东西的欲

    望。那些被偷回来的衣服只穿了一次就被扔到柜子中,仅仅是为

    了满足她偷东西的欲望和刺激感。等到这种感觉消失后,她就再

    次偷窃。

    劳拉第一次被抓的时候也非常苦恼,她向警察诉说,自己也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进了商场,就算有能力购买衣服,也会

    在买衣服的时候偷走一两件来满足自己偷东西的欲望。而当满足

    了这种偷东西的刺激感后,她也会非常后悔,毕竟在他人眼中,自己不是坏孩子,她是篮球队的啦啦队队长,非常受人喜爱和尊

    敬。

    劳拉第一次被抓住时,她的父母向商场赔偿了损失,所以在

    经过教育后,警察就将劳拉放回了家。最初时候,劳拉的父母对

    她严加看管,她也停止了偷窃行为,但没过多久,劳拉便忍不住

    到商场再次开始偷盗生活。她的父母对此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

    何,因为劳拉一旦停止偷盗,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感觉生活失

    去了乐趣,无计可施的父母只能放任自流,在她每次被抓后,便

    按原价给商场支付损失。

    劳拉也想不通,她也不想自己从一个人人爱慕的啦啦队队长

    变成人人喊打的小偷,可她就是无法控制双手,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欲望。

    其实,从劳拉的偷盗表现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需要被

    谴责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心理医生认为这是病态的偷盗癖,是需

    要治疗的,而不是放任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恶化。

    心理医生给出的偷盗癖的定义,是指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出

    现、没有目的性的无法克制偷盗欲望而产生的偷盗行为,这与为

    了金钱而偷盗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偷盗癖患者会去偷东西,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等经济方面的

    原因,他们什么都偷,并不会因为货架上的商品不值钱而放弃,即便因为偷盗被警察抓住,导致名声受损,也无法阻止他们。因

    此,偷盗癖就犹如强迫症一样,在欲望的支配下无法自控。因

    此,我们也将偷盗癖称为强迫性偷盗。

    心理医学研究证明,患有强迫性偷盗的患者心中都存在一定

    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对偷盗的行为乐此不

    疲。偷盗人遇到的外在环境不同,原因也各有差异,但是他们的

    外在表现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停歇地偷窃,将心中积压很久

    的抑郁情绪发泄出来,或者通过偷盗来获得刺激。劳拉的衣服被

    偷走,心中无法释怀,因此在心中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冲击。所

    以,在看到与自己被盗的一样的衣服挂在衣架上时,她仿佛回到

    了被偷的现场,为了报复以及发泄不满,她就将衣服偷走了。

    之后,她的潜意识开始对自己催眠,觉得别人能偷东西,那

    自己也能偷东西。为自己这个行为找到完美的借口后,她开始放纵地偷窃。有研究证明,患有偷盗癖的人中有一部分性格都比较

    倔强,自尊心非常强,交友的范围并不广泛,也更加自私自利。

    患者普遍存在非常强的报复心理,任何能够让他们感到被侮辱的

    事情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报复行为。

    偷盗成功后,患者会产生诡异的成就感,这让他们更加喜欢

    这种行为,为了能够获得刺激感,他们不断地进行偷盗,并最终

    将这种行为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偷盗癖的形

    成。

    若想改正偷盗癖患者的行为,就需要在患者偷盗后阻止其获

    得成就感和刺激感,同时要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

    只要没有了心理上的刺激作为支撑,患者的偷盗行为就会减少,最终恢复正常。偷盗癖——破罐破摔,还是挣扎求存?

    60岁的铃木清毕业于京都的名牌大学,是位较有名气的建筑

    师。他与妻子生活在东山区,每年的薪资超过800万日元,生活

    富足无忧。

    铃木清放假休息的时候会陪伴妻子到商场中买东西,每当妻

    子去试衣间试衣服时,他并不是单纯地在外等待,而是四处查

    看,如果发现有还没拿走的新衣服,他就迅速拿起来放入妻子的

    包中,然后若无其事地偷偷带走,回到家后,又在妻子不注意时

    将衣服收起来。铃木并不在乎他偷回来的衣服能不能穿,只求偷

    窃过程的刺激感觉,这让他本来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紧绷的神经得

    到放松。

    铃木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位成功人士,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

    竟然有偷盗癖。原来铃木在建筑师行业扬名以后,精神压力的骤

    然增加导致他夜不能寐,总担心自己的建筑设计会被媒体嘲讽或

    项目失败。久而久之,他的精神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直到有一

    天,妻子带着他到公园散心,在妻子与人说话时,他趁人不备偷

    走了别人放在路边的运动外套。这是他第一次偷东西,也让他第

    一次感觉到了偷东西的愉快,而且这次盗窃体验使他的精神状况

    奇迹般地有所好转了,这让妻子误以为经常出门散心会为铃木提

    供帮助,所以经常与他一起出门散步和购物,这为铃木偷盗提供

    了便利。

    某个休假日,铃木与妻子前往奈良旅游,行走至东向商店街时,铃木的偷盗癖再度发作了。他偷拿了商店的小礼品,可是这

    次偷盗行为没有成功,还被他的妻子发现了,妻子对此感到非常

    震惊。回到酒店之后,铃木声泪俱下地对妻子说,他不是有意

    的,他也很痛恨自己的行为,但是每当心情不好、精神压力过大

    时,都没有办法克制自己偷盗的欲望。而且偷盗成功后,他会觉

    得精神很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依旧难以相信,自己成功的建筑师丈夫会是一个偷盗惯

    犯。

    实际上,铃木的偷盗癖主要是因为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

    题,为了发泄压抑已久的郁闷情绪,他才形成了偷盗癖好。像铃

    木这样的偷盗成瘾,从精神和心理上来说,主要是两方面因素造

    成的。

    一方面是人格存在缺陷,这样的人本身就有无法说出口的特

    殊癖好,例如偷盗癖。患有偷盗癖的人没有办法用理智战胜自己

    的欲望,看到东西就想带回家,用偷盗成功的刺激感来填补内心

    的空白。这类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出现问题,也没有经济困

    难,只是单纯地想用偷东西得到的乐趣满足自己,是欲望在驱使

    他们进行偷盗。

    另一方面是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他们的情绪会受到外界影

    响,变得时好时坏。他们在心情不好或者精神抑郁时会不经意间

    拿走别人的东西,然后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好了。因此,在又

    一次心情不好时,他会忍不住再去偷东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

    出来。时间久了,他们就会采用偷盗的方式转变心情,并最终成

    为一种习惯。铃木就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精神抑郁,但是他又无法与没有工作的妻子诉说,这样只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这

    使他只能通过偷盗来发泄情绪。

    偷盗癖患者很明确自己的行为是有违法律的,每一次偷盗都

    会在他们心中增加一次负罪感。如果被抓住,他们面临的将是法

    律的严惩,这会使他们身败名裂。这样的惩罚对精神已经出现状

    况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偷窃的行

    为。

    通过对铃木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偷盗癖患者因为自己的偷

    盗行为会背负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虽然他们在偷东西的过程中发

    泄了心里的郁闷,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就会为自己的

    行为忏悔,渴望有一天能够被人发现,帮助他们摆脱偷窃癖好。

    这是偷盗癖患者隐晦的矛盾又挣扎的心理,偷东西的行为也

    可以被视为他们想要寻求帮助的办法,他们渴望能够将心中的压

    力和抑郁告诉别人,但是身边却没有能诉说的亲友,为了自我解

    放,只能开展偷盗行为。

    大部分偷盗癖患者都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想法,他们认为既然

    自己已经伸出了罪恶的双手,还能有比这更差的事情发生吗?有

    了这样的想法后,他们便在偷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产生

    了被抓住就自我毁灭的可怕想法,并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一

    个满身罪恶的人。

    因此,人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时候,不能总想着独自

    去面对,应该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即便不能解决麻烦,通过倾诉也能缓解心理压力。因为屈服欲望而做出偷窃行为,最终只

    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毁灭性打击。难以抵抗的诱惑力——穿上异性的服装

    有些人喜欢穿上异性的服装,在镜子前转身走动,像一个真

    正的女孩那样。当然,也许你并不是同性恋,因为你有爱慕的女

    孩;也许你只是喜欢女孩子的衣服,因为它们太过漂亮。但不可

    否认的是,你生病了,这种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名为异装癖。

    韩国的金在闻34岁了,是位牙医诊所的医生,刚刚与相恋9

    年的女友结婚,作为恩爱夫妻,他们获得了亲朋的祝福。

    某日,金在闻的妻子因为忘记带一份文件,便折回家来取。

    当她推开卧室门后,看到本应该上班的丈夫尚在家中,而且丈夫

    的身上还穿着她的衣服,脸上画着浓妆,在穿衣镜前如女人一样

    矫揉造作。这一幕使金在闻的妻子非常震惊。看到妻子,金在闻

    也非常惊慌,他承认了自己患有异装癖的心理疾病,并告诉妻

    子,他在10岁偷偷穿上女孩衣服时就知道自己的心理可能生病

    了,可就是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妻子虽然一时无法接受,但还是说服自己冷静下来,并鼓励

    金在闻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金在闻也感觉不能再讳疾忌医,应该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了。

    金在闻是一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帅气男士,我们从外貌

    和气质上无法看出他居然会喜欢穿女士衣服,且在穿着女士衣服

    时行为更加女性化。

    心理医生跟金在闻沟通后,确定他患上了异装癖,也就是精神医学所说的“异性装扮癖”。医生告诉金在闻,异装癖是非常常

    见的,只不过这种病症的表现较为隐晦,不易为人所知。

    什么是异装癖呢?其实,就是患者通过将异性的衣服和配饰

    穿在自己身上来满足性的愉悦感,这是一种变异的性需求。异装

    癖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穿戴一两件异性的东西,或者直接将

    女性服饰穿在自己身上。患有异装癖的人多为男性。

    金在闻最开始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是在10岁的时候,他看到

    沙发上放着妈妈为表姐买的衣服,很漂亮,他便拿起来穿在了自

    己身上,并跑到妈妈卧室的镜子前,像个女孩子一样转圈,让裙

    子飞扬起来。他欣赏着自己的样子,心里产生了一种从未体验过

    的异样的愉悦感。

    从这一刻开始,他便再也没有停下异装打扮的脚步。如果长

    时间没有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他就会感觉焦躁不安,并在家里不

    断徘徊,然后不由自主地走到妈妈房间抚摸妈妈的衣服。但是这

    并不能缓解他情绪上的不安,只有穿上异性的衣服,他的情绪才

    能稳定下来。因此,每当家中只有他一人时,他就会把妈妈或姐

    妹的衣服穿在身上,还用她们的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涂抹,让自

    己看起来更像女孩,然后到镜子前欣赏一番自己的模样,这时他

    就能感到异样的愉悦感,情绪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金在闻17岁时,穿异装的次数有了明显上升。有了零花钱

    后,他便偷偷去买喜欢的女性衣服。处在青春期的他不再是单纯

    地欣赏穿上女装的自己,而是在穿女装的过程中感受性满足。他

    甚至会在手淫的时候幻想自己穿女装的模样,以此得到性满足。交到女朋友之后,两人在性生活上并没有出现问题,他认为

    自己已经交了女朋友,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就不会再有异装的

    癖好了。但事与愿违,女友的长裙、丝袜、高跟鞋等物品对金在

    闻来说都有着致命的诱惑,他忍不住将这些服饰穿在自己身上,在家中偷偷自娱自乐。但是他的行为终究还是被妻子发现了。

    首先要声明的是,异装癖不等同于同性恋,他们的性取向是

    正常的;其次,异装癖是患者有意识地将异性的衣服穿到身上,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换言之,他们穿上女装就会产生性快

    感。

    其实,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对另外一种性别的向往与渴

    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类的人格中都有两种性别,一种

    是“阿尼玛”,另一种是“阿尼姆斯”。“阿尼玛”指的是男性的人格

    中存在女性特征,当男性人格中的“阿尼玛”非常多时,男性就会

    渴望变成女性,展现女性的特征;而“阿尼姆斯”是指女性的人格

    中存在男性特征,当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非常多时,女性就

    会展现出男性的特征——更具野心,并与男性一样不放弃追逐权

    利的脚步。

    如果一个男性长期成长在一个女性环绕的家庭中,往往没有

    办法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男性的特征,他们的性格相较于其他男

    孩子更加柔弱,情绪也比较敏感,渐渐地便会脱离男孩子的群

    体,来到女生中间玩耍。久而久之,他会对自己本身的男性特征

    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会为此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到了女孩中间,他会产生安全感,并觉得自己就是个小女孩。可真实的性别总是冲击着他们的安全感,为了能够获得心灵

    的慰藉,他们便将目光投放到女性服装上,甚至在穿着女装的时

    候产生了性满足。他们开始沉迷异装打扮,逐渐在心理上无法摆

    脱“异装癖”。异装癖:窥探内心,寻访缘由

    在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异装癖”患者会购买心仪的异性服

    装,而已婚的会选择穿着妻子的衣服,并且在穿着女性衣服时都

    会对自己的仪容进行仔细装扮。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因为

    好奇才穿戴异装,但是没想到会因此上瘾。他们为了防止别人知

    道自己的癖好,都是偷偷地穿着。因为喜爱女装的心情无法被抑

    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女性化妆品和各种配饰买回来使用,开始

    在家中从头到脚地换上女性装扮,并在镜子面前扭捏走动,直到

    最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穿着女性衣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

    “异装癖”患者因为穿上女装而感觉自己变得美丽优雅,在心

    中升起对自己女装扮相的无限喜爱,而且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女性

    装扮后,糟糕的心情会变得快乐。青春期后伴随着性成熟,异装

    癖患者还会通过穿着女性衣服得到性满足,从而使他们对装扮成

    女性产生了更高的热情。

    也许人们会好奇,为什么异装癖患者会有想要穿着异性服装

    的心理?是什么导致他们喜欢自己的女装扮相?他们在穿上女装

    后心中在想什么?其实,这也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异装癖的内心世

    界。

    这需要从他们年幼的经历说起,在患者年幼时,他们对自己

    的性别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当他们表现出喜欢异性服装的

    行为时,身边的人没有及时进行纠正,这最终导致他们的认知失

    调。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指的是当下的行为举止和以前对

    自己行为举止的认知不相符。以前的行为举止基本上是积极的、有正能量的,而现在却将一个积极的认知导向了与此对立的负面

    认知,让人的情绪处在焦躁不安中。异装癖患者通过穿着女装使

    情绪得到安宁,由此引发了认知失调。

    研究表明,异装癖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问题。异装癖患者在幼年时就可能已经听过或者

    见过两性行为,并因此留下了负面的印象,所以在思想中对两性

    关系存在着抵触。因此异装癖患者中的大部分在进行性行为时习

    惯穿着异性的衣服,如果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就会对他们正常

    的性生活造成阻碍。也许异装癖患者正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对性

    行为不再感到害怕和恐慌,使他们的心理在穿着异性服装时趋于

    正常。

    第二,生长的家庭环境存在问题。异装癖的产生与个人的生

    活成长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或许是患者身边缺少一个真正拥有男

    子汉气概的人为他们展现男士的魅力;或者他们的家庭中就存在

    异装癖患者,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也喜欢上了穿着女装,且

    并不认为这是错误的;或许是家人在他们还是幼童的时候,喜欢

    将他们打扮成女孩,以满足自己想拥有一个女儿的心理,并在将

    孩子装扮成女孩时给予更多的宠爱,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

    自己成为女孩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疼爱。久而久之,这个想法

    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最终导致他们爱上异装打扮。

    第三,教育失误引起的问题。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温顺懂事,同时还以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

    让被教育的男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精神环境中,为了不再被教

    导,他不自觉地就会想成为那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如果这个“别

    人家的孩子”是女孩子的话,时间一长,男孩子的气质中就会带

    上女孩的特殊气质。

    其实,异装癖患者在初期就通过言行举止告诉别人他们生病

    了,一般在6岁到18岁之间,他们会表现出对异性服装有着超乎

    寻常的热情,并在青春期性萌动时对穿着异性服装的自己产生性

    冲动。但是,即便这种行为很明显,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通常也注

    意不到。

    异装癖患者一般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身穿异装,只是偷偷地

    在家中对自己的女装扮相进行欣赏,但随着他们在心理上逐渐接

    受自己的形象,便开始穿着女装,打扮靓丽地出现在公众眼前。

    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享受自己的快乐。这也就使得普通人

    开始接触到异装癖,同时也对异装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异装癖”这种心理出现问题的性变态并不会对社会或者身边

    的人产生危害,他们只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靓丽的女性,自娱自

    乐而已,是普通的性偏离。他们的性取向是正常的,甚至对待生

    活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患有异装癖的男子大多会和女性结

    婚,并在婚姻生活中展现男性魅力,如果他们不说,身边的人很

    难发现他们有这样的癖好。该怎么拯救你,那些被遗忘的男子气概

    异装癖患者中虽然有一部分已经冲破了传统的观念,但更多

    的患者会选择对自己的癖好严防死守,终日在隐藏和心惊胆战中

    度过,所以异装癖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患者在

    婚后被妻子发现异装行为,大多会以离婚收场,这些都会给他们

    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现代医学之中,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没有给出可以确切

    根治异装癖的方法,但临床上存在一些通过治疗而痊愈的案例。

    这些被治好的异装癖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典型,并且异装

    的目的单纯,渴望被治好的愿望非常强烈。反之,那些希望自己

    能像真正女性一样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患者并不愿意配合治疗,且

    对治疗存在抵触心理。

    医生在治疗异装癖的时候采用的是“精神分析治疗法”,这需

    要患者主动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患者的情绪出现问题,或

    者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精神不稳定,就需要家人或朋友在身边进行

    鼓励,劝说他们继续治疗。医生会为患者提供一处安静的治疗

    室,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

    除了以上几点,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患者出现异装癖行为的早期,家人就应当立即送他们就医。

    异装癖多发于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异

    装癖行为,在尽快就医的同时不要用严厉的态度责骂他们,毕竟

    他们本身就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要用温柔的态度对待他们,带他们出门散心,帮助他们融入到同龄同性的伙伴

    中,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眼界更加开阔,就此将这种癖好在

    萌芽时期扼杀。

    第二,幸福的婚姻以及妻子的宽容能够帮助成年患者摆脱

    异装癖。患者在成年后,能够正常与异性相恋,并与之缔结婚

    姻。如果妻子发现了丈夫异装癖的行为,要试着去接受并包容丈

    夫的癖好,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鼓励丈夫就医,通过整个

    家庭的帮助,便可以控制病情。

    第三,因为异装癖而产生的性癖好也会随着治疗渐渐好

    转。有一部分患者会因为异装的癖好形成性功能障碍,他们只有

    穿着异性的服饰才能获得性快感,或者幻想自己穿着女装的模样

    才会产生性冲动。作为妻子,切忌打击患者的自信心,要尝试鼓

    励他们,特别是在进行夫妻性生活的时候。由此帮助他们摆脱精

    神上的焦虑不安,渐渐使其性功能恢复。

    第四,对异装癖患者的认知进行纠正。这个治疗的方法主要

    针对那些认知失调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安抚沟通

    的方式唤起患者经历过的幼年时光,去寻找已经被遗忘的导致他

    患上异装癖的最初原因。然后将原因明确地告知患者,使其明白

    自己在性别角色识别上受到了某种不正常的限制,让患者正确认

    识到自己的病情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他才会积极主动地配

    合治疗。

    第五,异装癖也可以通过厌恶治疗中的橡圈弹痛法来控制

    病情。这个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腕上戴上一根橡皮圈,只要他有想要穿女装的想法和行为,就拉扯橡皮圈使手腕感到疼痛,这样可

    以抑制心中的欲望,阻止患者想要穿女装的行为。当然,这不是

    盲目的拉扯,患者必须记住自己拉扯的次数,只有拉扯的次数不

    断降低,才能说明治疗有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一直持续下

    去,直到该癖好完全消失。性别认同障碍的痛苦:奈何不是女娇娥

    有些男性在思想上认定自己是女生,羡慕那些打扮青春靓丽

    的女孩,暗恨自己为什么是男儿身。久而久之,这种想法愈发浓

    烈,为了能够实现自己成为女性的梦想,有的人不惜去做变性手

    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也许有人认为

    这太疯狂,是男人难道不好吗?毕竟男人也是有属于自己的性别

    魅力的。

    其实,这些人并不疯狂,也不是不喜欢男性魅力,而是患上

    了一种病,即性别认同障碍。患上这种病的人在意识中认定自己

    的性别与实际相反,并且会产生异性性别才会有的行为。

    美国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帅气男孩,他的名字是乔。自从他能

    记事开始,就在内心里认定自己是个女孩。在上高等中学之前,他都留着金色的长发,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会像其他女孩一样喜

    欢织毛衣、设计美丽的裙子。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都误以为他

    是个女孩。同时,他很厌恶男孩子会做的事情,比如他认为踢球

    会流汗,让自己变得不干净,认为聚在一起抽烟打架过于暴力等

    等。

    乔的父亲是一位远洋船上的船长,每年大半的时间都在船上

    度过,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乔,而且乔的父亲是一个严肃内敛的

    人,即便是留在家中,也不会跟乔有过多的交流。乔更多的时候

    是跟家里的女性长辈待在一起,并从她们身上学习到了女性的特

    质。乔的女性举止从小到大都在遭受哥哥的无情嘲笑,他讽刺乔娘娘腔,长这么大连属于男人的游戏都没有参加过……即便如

    此,乔依旧不为所动,每天仍旧快乐地和女性朋友玩闹,跟着家

    里的女性长辈学做饭、插花,做着女孩会做的所有事情。

    乔身边的朋友都是女孩,她们如影随形,并与乔成为了很好

    的闺蜜。但是,当乔的青春期来临,他的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

    时,他的闺蜜们才知道这个美丽的金发女郎原来是男孩。她们开

    始排斥他,将他从姐妹的团队中隔离了出去,而他又不喜欢男孩

    子的团体,更有曾经把他当成女孩暗恋的男生对他感到恶心,不

    断地恶意攻击他。随着乔青春期的到来,他产生了性冲动,但他

    的性幻想对象却不是美貌的女孩子,而是与他一样英俊高大的男

    性,这些事情都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使他感到无助和迷

    茫。

    周围的指责和嘲讽压得乔喘不过气来,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于是便选择了离家出走,甚至想寻找一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结束

    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他最终被家人找到了。但是从这一天开

    始,他就再也不想回到学校承受同学和曾经朋友们的冷嘲热讽

    了。乔坚信自己是女孩子,只是上天在让他来到人世时给错了性

    别,他渴望能够通过变性手术成为真正的女孩,这样他就可以作

    为女孩正大光明地生活,并如愿和心爱的男士来一场轰轰烈烈的

    爱情了。

    通过乔的事例,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对自

    己性别认知的偏差。换言之,在他的男儿身中有一颗女性的心,这很容易形成性别认同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非常小,病人多以男性为主,并因为实际生活的地域不同,发病率也不同。

    性别认同障碍的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感到不满,并渴

    望转变成与之相反的性别。这类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般会用在变性

    人身上。在与这些患者的交流中,医生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言行

    举止与他们的心理性别一致,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也会使用心理性

    别,并且渴望被他人接受。

    他们深信自己有着与心理性别一样的感情和心理反应。例

    如,乔最喜欢的就是为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并为它们穿戴整齐,他还喜欢侍弄家中的花草,用花做各种花球,比任何一个女孩子

    都乖巧。更重要的是,他如其他女性一样,渴望得到男性的关

    爱,并将自己摆在女性的角度上看待各种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人婆”和“娘娘腔”都患有性别认定障

    碍,这些人只是有着另一种性别的特质,等青春期来临,这种特

    质就会消失。只有那些抛弃了自己的真正性别,并在心理上认同

    自己是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是性别认同障碍患者。

    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大部分都是痛苦的,他们无法接受自

    己的真实性别,又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他人的排斥和侮辱,让

    他们痛苦、迷茫、无助,但是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并渴望着有

    朝一日能够真正成为女性或者男性,等待期盼的爱情到来。那些对异性性别的渴望到底来自何方?

    性别认同障碍的外在表现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心理学家对其

    形成因素做出了如下归纳:

    第一,生物学因素。人类从父母那里得到决定属于个体的基

    因性别,并在母亲的子宫内发育成胚胎,因为染色体的不同,性

    别发育随之逐渐定型,有的胚胎发育成为男孩,有的发育成为女

    孩。不过,胎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如果胚胎的异性激素过高,就

    会导致女性胎儿产生男生性格或者男性胎儿产生女生性格,他们

    出生后,便极易形成性别认同障碍。例如,孕妇在孕期中吃了一

    些含有激素的药物,便会导致激素不稳定,最终造成孩子在性别

    认同上出现障碍。

    第二,生理因素。这是指人们外在的生理肌体出现缺陷,即

    与性发育有关的生理机能出现问题,如性发育迟缓、性激素不足

    或者性器官受到损伤等,都可能引发人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障

    碍。

    第三,心理因素,指的是人们心中对自己性别的一种主观判

    定。男性的生理和心理性别一致,表现为强烈的保护欲,展现更

    多的男性魅力;女性生理和心理性别一致时,表现的是属于女性

    的柔美,是一个被保护的角色。当生理和心理性别不再一致时,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就会产生恐慌和焦虑,为了缓解情绪上的

    不安定,他们会采用转变性别的变性手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男

    性或者女性。第四,先天因素,指的是性格中天生就存在着另一种性格的

    特质。女孩天生就具有男孩性格,生性喜动,体格比普通女性还

    要健壮;男孩天生爱好安静,举止比女孩还阴柔,长相貌美。

    第五,后天因素,这个原因存在很多种,但是更多的是家庭

    教育出现了问题或感情上受到了重创等。其中,家庭的教养方式

    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占的比重更大,比如有的父母没有女儿,他们

    为了满足养育女孩的乐趣,便将儿子从小打扮成女孩子,让他们

    在年幼的时候就有一种自己是女孩的错误性别认定,以至于这种

    心理认定错误根深蒂固。

    不管是在生物学、生理学还是心理上的原因,或者是先天因

    素的影响,患者的父母都应当注意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去改变,而

    是尽量顺其自然。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就要查找原因,帮助

    患者纠正自己的病症,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带来的焦躁和不安,得到更好的治疗。

    患上性别认同障碍是终生的还是暂时的?很多喜欢男孩东西

    的女孩,在长大后就会抛弃那些喜好,让自己的行为举止更淑

    女,而有的人则会认定那个错误的性别,终生生活在痛苦中。

    如乔一般,他渴望成为女孩,而且这种渴望已经跟随他超过

    了20年。在过去的20年中,乔像女孩子一样生活,直到他的青春

    期来临,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做女孩,他备受同学排挤和嘲讽,心中压抑痛苦不安,最终导致他出现自杀的倾向。即便乔通过手

    术将自己变成女孩,他之前所接受的精神创伤也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应该做出一个正确的性别选择,他们的父母也应当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关系着患者一生的幸福。05 学会向自己失控的情绪道歉——自我情

    绪分析

    在我们身边可能会出现一群喜欢吃“变态辣鸡翅”的人,他

    们总是一边擦汗一边大呼辣得过瘾;对于不能吃辣的人而言,这

    种味蕾的冲击简直是让人掉眼泪的折磨。“变态辣”是味觉或者

    心理上的一种强烈刺激,它间接反映出人们情绪的波动和心理变

    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麻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

    需求,喜欢爆辣的人往往充满激情,这种短暂、猛烈的情绪是在

    火辣的诱因下瞬间爆发出来的,而且火辣辣的刺激可以让情绪得

    到隐形诉求。

    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

    大,以致很多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情绪问题,只是因为这些问题

    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也不被特别关注。直到情绪

    无法被人们掌控,导致人们因为情绪出现了不同的面孔,这些千

    变万化的情绪在失控时会让人们一天变化数次面孔。无论是性格

    高冷,还是随意潇洒,总会受到情绪影响。很多情绪是不被人们

    自主控制的,它们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特别是在人们面对恐

    惧、焦虑的事情或者环境时,突发的情绪会使得面部表情管理无

    法正常进行。

    你有没有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彻底失去对情绪的控制,导致

    自己从心理到身体的控制权都被情绪所掌控?突如其来的恐惧:急性焦虑症

    焦虑症是每个现代人都可能患上的疾病,不过并不是所有的

    焦虑症都会让人产生惊恐的情绪,使人们的面部表情发生扭曲。

    倘若人们身处普通环境,或者没有发生突发事件却产生了焦躁的

    心理反应,便可视为急性焦虑发作,它是焦虑症的一种。

    这种病症发作的时候,病人的头部剧痛无比,但是本身并不

    会昏迷,事后也能清楚地记得发病时所经历的痛楚。研究表明,焦虑症频繁发作的人数占该类人群的五十分之一,其中女性患上

    急性焦虑症的人占多数,这种焦虑症一般在20多岁的时候发作。

    (此书更多分享搜索@雅书B)

    当这些患者在悠闲地剪裁着花枝,准备做一个好看的插瓶,或者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书籍时,不管当时的心情如何美好,都

    会被突然而至的惊恐情绪所包围。这并非是看到害怕的物品而导

    致恐惧,人们看到毒蛇时也会感到寒彻骨髓的恐惧,当毒蛇没有

    发起攻击并转头离开后,伴随人们的那种恐惧就会随之消失,这

    是真实存在的恐惧,它存在理由和源头。但急性焦虑症的恐惧来

    临是没有原因的,它总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包围我们。

    这种恐惧的感觉非常猛烈,患者会出现眩晕、耳部空鸣、心

    脏跳动加速的症状,并伴随一种窒息的错觉,感觉下一秒就会死

    去。身边的人发现这种可怕的情况时,大都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待送医后,却发现病人不药而愈了。其实,患者也会对自己的情况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可能需要

    到医院检查,确认自己的心脏是不是有问题。不过,这些病人到

    医院做检查后,检查报告明确显示他们的心脏很健康,因此这种

    突发事件也就不再被重视了。但没过几天,病症再度发作,而且

    之后发作的间隔越来越短,这就导致他们开始日夜恐惧,不敢踏

    出家门,也没有心思工作,担心自己不知何时就会发病。无病却

    不时发病,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病症将他们的神经折磨得不堪一击,一有风吹草动便如

    临大敌,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中。终日的忧思郁结只会加重病情,患者没有勇气向他人倾诉,也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只能一个人默

    默承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454KB,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