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6期
编号:10610074
中医中药治疗南美洲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全球流行势态的进展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6期
1临床症状与诊断,2全球流行概况势态与分析,3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治疗,4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5控制传播流行的前景与障碍
     笔者1998~2000年奉命赴苏里南共和国军援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南美洲流行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我们应用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结合西医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受到了苏里南总统、国防部长、以及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给我们颁布了《为苏里南共和国卫生事业做出特别贡献的荣誉证书》。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埃及伊蚊为虫媒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的血液后被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孵化10~20天后才具备传染性,然后叮咬人的皮肤或吸吮血液后传播给易感人群,不存在人-人直接传染。

    1 临床症状与诊断

    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登革热发病早期既有病毒血症,随着热度下降和抗体浓度升高病毒血症可迅速消失,发病6日后、分离不出病毒。典型的登革热为一种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头痛、眼痛、肌肉关节痛、恶心、呕吐及皮疹。登革热的发热与疼痛期为5~7天,其后数天疲乏无力,发热为双相型或马鞍型,起病5日后病毒随发热消退从血液中消失,愈合不产生病毒携带现象。80%有全身皮疹,以首次感染的儿童和成人常见,另外,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都是本病的常见指征,其次较常见的是出血症状。最突出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高热、全身酸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节肿大、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发生出血和休克而导致死亡。登革出血热的临床特征轻度或重度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血浆渗漏引起血浓缩,白细胞比容积增加,胸腔等部位渗液、低蛋白或低蛋白血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