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妇科学
编号:10163735
尿路感染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由非特异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自从1956年Kass提倡用尿液细菌计数培养的方法以来,有关尿路感染的病程规律、诊断标准有了不少新的见解,治疗方法也有不少改进。

    【尿路感染的有关定义】多年来由于术语使用的混乱,在尿路感染的领域里误解颇多。不少临床医生常常将有尿频、尿痛的病人轻易诊断为“膀胱炎”, 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腰痛,则往往被认为感染已波及肾脏而诊断为“肾盂炎”或“肾盂肾炎”。这种只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的判断是很不可靠的,事实上这些病人被证实有菌尿的还不到50%。因此,对有些尿路症状的病人首先应明确膀胱尿是否有细菌,只有在被证实为有意义的菌尿(significant bacteriuria) 时,才能诊断为尿路感染。对发病不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而无全身不适、感染局限于下尿路的患者,可诊断为膀胱炎;对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和剧烈腰痛的患者,可以认为感染已波及上尿路而诊断为肾盂肾炎。其他病人,如未经过特殊检查确定感染部位,则以“尿路感染”这一诊断较为合适。
, 百拇医药
    以往还常常将慢性尿路感染和“慢性肾盂肾炎”混淆,认为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尿路感染即为“肾盂肾炎”它将导致肾脏的进行性破坏。近来,经过许多病例的长期随访,认为成年病人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时,虽然菌尿反复发作可带来不少痛苦,但对肾脏除暂时影响浓缩功能外,并不会造成排泄功能的障碍。所谓“慢性”或“萎缩性肾盂肾炎”是指肾脏萎缩、皮质瘢痕化、肾盏呈杆状改变并有肾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例,这些大多是幼年开始发病,反复感染而且合并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患者。在感染和返流的协同作用下,可造成肾脏的进行性破坏。其中更有一部分病人,即使在菌尿被控制以后,由于血管损害、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的原因,肾脏的病变还可以继续进行。

    当尿路系统存在解剖、功能异常(如梗阻、结石等)或有肾外伴发病(如糖尿病、滥用含有非那西汀的止痛药物、镰形细胞病等)时,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尿路感染将严重损害肾功能并可危及生命。这种情况,常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

    综上所述,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尿路感染可根据其对病人的危害性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
, 百拇医药
    【病因】

    一、病原菌 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克雷白氏杆菌、变形杆菌、粪链球菌、细球菌和绿脓杆菌。单纯性尿路感染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占85%以上。泌尿外科疾病引起的复杂性感染以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较为多见。近来还发现以往认为不致病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第Ⅲ型细球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也非罕见。更有霉菌、衣原体、支原体和一些病毒引起尿路感染的报道。

    鉴于尿路感染绝大多数由大肠杆菌引起,对反复发作的患者,为了分析感染复发的机制,常常需要对致病菌按其抗原结构的不同作进一步分型。大肠杆菌的抗原由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抗原三部分组成,仅根据其O抗原结构的不同就可以分为150个血清型,但这种分型方法需要特殊的血清,价格昂贵。还有人建议利用生化反应的不同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较为简便实用。

, http://www.100md.com     二、感染途径 绝大多数尿路感染通过上行性途径引起。致病菌从肠道到达阴道前庭、尿道口附近,在局部移生(co1onization),然后沿尿道进入膀胱,引起感染。细菌进入膀胱的诱因以导尿或其他尿路器械检查为主要。还有人证明尿道有部分梗阻时由于尿流的涡流作用,细菌可逆尿流进入膀胱,对性交和尿路感染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不少妇女尿频、尿急的症状多从婚后开始,且性交后确实可有细菌进入膀胱,经过一夜生长繁殖,计数大大增加,可以诱发膀胱炎。但另一方面,性交后如“膀胱炎”症状也可能是局部组织挫伤的结果,并不都由细菌感染引起。

    三、机体抵抗力 正常膀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细菌,其机制还不十分明了。根据现有的了解,正常人不断的排尿对清除膀胱内的细菌起主要作用。此外,膀胱上皮还可能通过吞噬细胞和其他免疫机能清除剩留的细菌。只有在细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入侵的细菌才可能在膀胱内停留繁殖,形成感染。

    四、上尿路感染 膀胱感染一旦发生,细菌就有可能向全尿路扩散。膀胱输尿管返流固然有利于感染的蔓延,但并不是不可少的条件。肾脏皮质抗感染的能力很强,髓质则低。肾髓质的高渗透压不但可抑制白细胞的移动和吞噬功能,补体的作用也受到影响。在高渗透压的环境,致病菌还可能转变为不具细胞壁从而对某些抗生素耐药的L型(或称球粒体、原生质体),得以长期存在。停药后L型细菌又可转变为原型使感染复燃。上尿路如有解剖或功能异常,则更容易成为致病菌潜伏的病灶。
, http://www.100md.com
    五、感染的复发—复燃和再感染 妇女的尿路感染大多数可以很快被控制,治疗上并不构成特殊的困难。但少数病人则菌尿反复发作,常常需要对感染复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尿路感染经过适当治疗,菌尿被清除,并在疗程结束后多次随访,尿培养持续阴性,可认为治愈。因为无症状的复发率可高达20%,不能以症状消失作为治愈标准。

    药物治疗期间尿培养阴性,停药后短期内(3~5日)再作培养发现同种同型的菌尿立即复发,称为感染复燃(relaapse of infection)。复燃表示感染未能根除,可由于解剖异常、药物剂量或疗程不足、结石或瘢痕组织使药物不能到达病灶等原因引起。最好能用外科手术纠正病因,或考虑增大药物剂量,延长疗程。

    经适当治疗,菌尿已被清除,经过数周或数月随访,尿培养持续阴性。往后的复发表示致病菌重新侵入尿路系统,称为再感染。再感染常常由不 同的菌株引起,并不表示治愈失败,而表示患者对尿路感染有易感因素。必须从寻找和纠正这些因素及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着手,大量抗菌药物并不能防止感染的复发。
, 百拇医药
    药物治疗未能控制菌尿,治疗期间尿培养持续阳性,称为治疗失败。可能由于药物对致病菌不敏感、肾脏排泄功能不佳、有效药物浓度不能达到病变区域等等原因。这类病人的处理比较困难,必须从更换药物、增大剂量或用外科手术去除感染病灶等方面着手。

    【诊断说明】

    一、尿液的细菌计数培养 这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尿路感染唯一可靠的依据。由于远端尿道粘膜在正常情况下可有细菌寄生,尿液中出现少量细菌不能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只有在每毫升新鲜的中段尿液中含有>105个同一种细菌时,才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菌尿,表示尿路感染。这个标准是大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所得的结果,一次检查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约为80%,连续两次检查结果相同,则可靠性可达95%。检查的可靠性尚与细心操作、病人的合作和标本的及时送检有关。为避免饮水使尿液稀释影响阳性率,以采取晨起第一次尿标本为宜。尿液标本如未能立即送检,应保存于4℃的冰箱中,防止细菌在室温下繁殖,影响检查结果。每毫升尿液中的细菌数<104时,通常被认为是污染所致。每毫升尿液的细菌数为104~105时,为可疑诊断,应重复检查。如果多次检查结果均在104上下,则可以考虑从耻骨上穿刺取尿液标本。由于导尿可能诱发感染,为诊
, http://www.100md.com
    断目的进行导尿是不可取的。耻骨上穿刺虽然不宜作为一种常规操作,但在不易取得尿液标本或中段尿检查结果可疑的病人,已被证实是安全和实用的方法。耻骨上穿刺取得的尿液培养如有细菌生长,不论计数多少,都有诊断价值。

    尿液细菌计数培养方法很多,以琼脂平板法(取经过稀释的已知容量的尿液和琼脂培养基混合均匀后进行培养及计数)和接种环划痕法(用细菌接种环取一定量的尿液在培养基上划痕后进行培养计数)最为可靠,但操作比较繁琐。近年,国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不少已经商品化的简便检查方法,常用的如玻片浸入法和滤纸条培养法。前者以塑料玻片的两面分别涂上不同的细菌培养剂,使用时可将之浸入尿液,多余尿液用吸水纸吸干后装入特置的容器内进行培养和计数。后者用一定规格的滤纸条浸湿尿液,再平铺在琼脂平板上使与之均匀接触,然后弃去滤纸条,取平板进行培养和计数。这些方法价格低廉,可由病人自己操作,使用方便、效果亦相当可靠。

    此外尚有建议用化学方法代替细菌计数者:如Griess试验利用细菌繁殖时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使溶液呈现红色,可以进行比色。又如TTC(氯化三苯基四唑)试验利用无色的TTC在菌尿中被还原而出现红色沉渣。这类间接的化学检验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结果,但一般认为其准确性较差。
, http://www.100md.com
    二、尿液的显微镜检查 尿液中出现过多的白细胞——脓尿只能表示尿路有炎症。炎症可以由非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如尿路结石、肾乳头坏死、膀胱原位癌、大量服用非那西汀或红斑性狼疮等一些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无菌性的脓尿。而且,菌尿患者有时亦可以不伴有脓尿。所以尿液出现脓细胞不能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可靠依据。

    尿液镜检找细菌则是初步判断菌尿的最简便、快速的方法。可以取一滴未染色的尿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亦可用美蓝或革兰氏法染色,如能在每个高倍(×400)视野见到1个以上的细菌,则表示为有意义的菌尿。对急性感染患者可以根据镜检所见到的细菌形态开始药物治疗,而不必等待尿液细菌培养的结果。在具有一定经验的检查者,尿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可达90%以上。

    三、X线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费用昂贵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据报道平均每两万次检查有可能发生一例死亡。对偶有发作,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的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一般并不需要,只有在感染反复发作时才考虑作尿路造影,藉以了解尿路系统是否存在可以促使感染复发的解剖或功能异常,俾可及时予以纠正。
, http://www.100md.com
    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micturating cysto-urethrography)可以显示膀胱输尿管返流。小儿患者和感染反复发作、X线或肾图检查表示肾功能有进行性损害的成年患者,都应该进行此项检查。

    四、膀胱镜检查 有膀胱排空障碍、X线检查有异常发现或伴有明显血尿的尿路感染患者,应该在感染控制以后进行膀胱镜检查。

    五、感染部位的确定 近年来引起很大的重视。通过定位诊断的研究,可以对尿路感染的病程规律、上尿路或下尿路反复感染对肾功能的影响等问题有更确切的了解。定位的具体方法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直接法

    1.输尿管插管法 可分别收集膀胱尿和双侧肾盂尿进行检查,结果最为准确,但此法需经过膀胱镜检查,不能广泛使用。

    2.膀胱冲洗法 先取膀胱尿作培养,再用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及可溶解纤维蛋白的酶制剂反复冲洗膀胱清除膀胱内的细菌,然后每隔10分钟收集尿液作细菌培养共半小时,若细菌计数持续增加则表示感染来自上尿路。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侵袭性,并且费时间,亦不能广泛使用。
, 百拇医药
    (二)间接法

    1.抗体包裹细菌试验(test of coated bactrria简称ACB)用和荧光素结合的抗人体IgG抗体处理尿液沉渣可以检测尿中的细菌是否被抗体包裹。在上尿路感染,多能见到呈现荧光的ACB, 下尿路感染则为阴性。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准确率可达80%以上,存在的问题是对阳性的标准意见尚未统一。

    2.单剂抗生素试疗 可一次口服TMP-SMZ4片或羟氨苄青霉素3g,如用药后菌尿消失,则表示为下尿路感染,而上尿路感染则不能被任何单剂抗生素清除。

    3.其他 包括血清细菌抗体效价、尿中各种酶(如溶菌酶、乳酸脱氢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和肾脏浓缩功能的测定等。这些方法都仅仅是科研的手段,结果不很 可靠,对日常医疗工作的实用价值不大。

    【治疗说明】
, http://www.100md.com
    尿路感染的治疗成功,不仅依靠抗菌药物,更应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励病人采取一些自助的预防措施,这在经常复发的病人尤为重要。

    一、偶尔发作者 只要保持足够的入水量,辅以对症治疗,多数可以自愈。如症状较重,伴有全身不适或腰部叩痛时,则需要给予抗菌药物。用药前应先作尿培养(最好两次)。为了比较磺胺药、呋喃旦啶,奈啶酸、氨苄青霉素等不同药物的疗效,曾进行过大量研究。从已经得到的资料来看,门诊病人不论采用哪种药物,治愈率均为80%左右。住院期间特别是器械检查引起的尿路感染,常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根据敏感试验选用药物。

    对偶尔发作的患者,用药时间以5~7日为宜。近来趋向于再缩短疗程,认为延长用药时间未必能降低复发率,反而会筛选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给今后的治疗增加困难。

    在药物治疗期间,宜保证每日有2000~3000ml的入水量,鼓励多排尿,而且排尿务尽。这些措施在感染控制后数周内仍然需要。停药5~7日后宜再作尿细菌培养。感染反复发作的病人应作尿路造影,如无异常发现而且发作不太频繁(譬如每年不超过3次),则处理方针同上;如发作频繁,应考虑长期预防性服药。
, http://www.100md.com
    二、反复再感染 这些病人在一次发作之后,防御机能常受到损害,且可持续数月之久,使病人易发生再感染。每一次再感染又使机体抵抗力更为减弱,如此形成恶性循还。这类病人多数不易找到可以纠正的易感因素,用消毒药液冲洗会阴部也没有很大的帮助,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鼓励多饮水、频排尿,并建议在性交后排空膀胱。经过这些措施,可能有一部分病人不再复发。如不奏效,应较长期地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称为预防性用药(prophylactic therapy)。目的使病人在数月之内不发生再感染,以期渡过这段时间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可能恢复,恶性循环得以中断。以往多主张按常规剂量长期给抗菌药物,并建议数种药物轮换使用。近年的研究认为只要很小剂量的药物就能达到预防再感染的目的。Cattell建议先给两周标准治疗,以后每隔两周将药物减半,并重复尿培养以肯定菌尿被控制,直至TMP-SMZ减至隔晚1片或呋喃旦啶减为每晚50mg,如此维持一年。对停药后再复发的病人应延长用药时间。鉴于性交可能是再感染的诱发因素,有人建议“事后”预防性服用抗菌药物。

    三、感染复燃 对不能用外科手术纠正诱因的病人,应增大抗菌药物的剂量,以提高肾脏内和尿液中的药物浓度,希望在低灌流区域亦有足够的药物到达。有些感染复燃虽然无法根治,却可以通过长期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加以控制,称之为抑制性治疗(Su-ppressivetreatment)。具体用药的方法如上节所介绍的预防性用药方法。由于这种治疗常常没有固定的期限,所以应有明确的适应证方可采用。

    四、无症状的菌尿 这种情况在泌尿外科常见,往往是比较无害而又是很难根治的,如回肠代膀胱患者、长期造瘘带管者等。药物治疗可以暂时控制菌尿,但复发率很高。反复用药可筛选出耐药菌株,亦是利少弊多。每个病例应作具体分析,一般说来如果不伴有结石或梗阻,除非有急性发作,未必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相反,如果有结石或梗阻而又不能用手术纠正,则宜采用长期的抑制性治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