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7084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50年(专家讲堂)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27日 《生命时报》 2007.02.27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50年(专家讲堂)

     从不治之症到能及时预防 从治疗手段匮乏到接近国际水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回顾

    专家小传

    陈灏珠:1924年生,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在今天的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比其他任何疾病都能杀死更多的人,并使千百万人致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就已经这样指出。如今,这一情况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趋势,甚至已演变为每年都要夺走约1200万人的生命,数字接近世界人口总死亡数的1/4,成为人类健康头号大敌。

    “而在我国,近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统计数据已高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瑞典、瑞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陈灏珠院士不无忧虑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 百拇医药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每年递增

    在上世纪50年代,高血压作为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不仅导致中风超规模的发生率,更是掀起了以其为特征的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次浪潮。而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胆固醇水平持续增加,再加上吸烟、高血压等以往就很严重的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正面临着心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的袭击。

    “目前,中风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发生率也迅速上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增加到1/2,此外,心脑血管疾病也呈年轻化趋势,45岁以下的患者占到了相当大比例。”

    2006年底出台的第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及防治研究现状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也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呈明显的增长态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达300万。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国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全面增加,构成了数以亿计的心血管病“后备军”——高血压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者有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2000万人,烟民3.5亿人,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再加上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 百拇医药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可能有人还记得,50年前,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心血管病一直都属于‘不治之症’,等到确诊,已经很难救治了。而现在,心血管病则几乎都是可以事先发现并及时预防的。”

    “如今,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了。很多人都意识到,长期积累小病,不医必成大疾。”陈院士说,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早点开始预防,人类的血管从20岁以后就开始退化、功能开始减弱,而且现在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如果等到年龄大了、问题出来了再治疗,可能就晚了。

    治疗方法几乎与国际同步

    近年来,心血管病的急剧上升,给心血管病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各种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就依次出现了,如血压计、降血压药、介入(微创手术)等。”陈院士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先心病都可手术救治,而且在儿童期甚至婴幼儿期即可施行;高血压患者只要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注意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情绪稳定,不过分劳累,定期复查,便可相安无事;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很多,除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手术以及基因疗法都是有效的治疗途径;心律失常的治疗从使用药物发展到电学治疗、病灶介入消融和外科手术等治疗,有些甚至已能达到根治。“而在此之前,仅仅只能用镇静药来降血压。”
, http://www.100md.com
    陈院士感叹,过去国外由于发病率高等因素,对于先进的治疗方法都会较早地涉及,国内一般都要晚几年,但近年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几乎达到了同步。“当然,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手术方法还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进的,在一些小的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但问题是大部分没有申请专利。”

    知晓率低是目前最大难题

    至于我国与国外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最大的差距,陈院士认为,主要体现在知晓率低上,这也是我国此领域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即有多少心血管病人最终能得到治疗,有多少病人能严格按照医嘱来做。据统计,全球对此疾病的知晓率一般在50%左右,而我国不到30%。“当然这主要是跟整体生活水平有关。国外基本都有条件做到定期体检,而且医疗保险制度等也比较完善。”

    陈院士认为,其实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积极预防是最实际、花费最少的办法,是不用药物而能健康生活的捷径。因此,提高心血管疾病知晓率的关键就是把防治的科学专业知识转化成老百姓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事实上,我国已经制订了不少措施,如“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把高血压教育引进社区、企业,开展医生继续教育,建立包括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老年科和肾脏内科等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盟;强调糖尿病患者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与冠心病患者一致等。

    “这些在50年前,真是想都没有想过的,近年来,社会上对心血管病的认识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理由相信,让心血管病低下‘高昂’的头颅已不是难题。”, 百拇医药(驻上海 沈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