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医学史 > 信息
编号:152177
第33章瘤与癌字的由来瘤与癌字的由来(1)瘤与癌字的由来(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瘤与癌字的由来(1)

    癌瘤这类病,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我国人民与肿瘤的斗争,历史已很漫长,若从我国医书里所谈到的"瘤"这个病名来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所记载。比如《黄帝内经》中,已经有筋瘤、肠瘤、昔瘤(指长时间形成的肿瘤)等的记述。而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实践,在我国历代文献里,说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内容,为数更是不少,名目也很繁多,诸如肿疡、缨瘤、瘦赘、赘瘤、癥瘕、积聚、噎膈、胃反、恶疮、岩、癌,等等。在这些疾患中,有些是包含了肿瘤在内,有些实际上所指的就是肿瘤。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开始设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外敷,或刮去脓血,或用腐蚀药消除病变的部分。疡医实际上相当于外科。而当时的所谓肿疡,既包括脓肿,也包括肿瘤这类疾患。

    发生肿瘤的病因,就世界的医学来说,直到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所以至今仍有好多的学说与看法。一类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如遗传、精神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机能减退等。一类是外部因素--化学性、物理性与生物性的"致癌因素"对人体较长时间的刺激。有的可能并非由一种因素所驱使,同一部位的癌肿也不一定由同一原因所引起,不同部位的癌肿有的却又可能由于相同原因所造成。总之,对于发生肿瘤的原因,说法很多。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古代医籍,对肿瘤的发生原因所论,虽然还没有完全阐明或者有些是不正确的推断,但已有不少是合理的见解。

    祖国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中医学里的“气”,既包含着体内运转着的营养性精微物质,也指脏腑器官的活动机能状况。若是由于某些体外或体内的因素,产生“气郁结”或“血疚滞”时,则引起疾病。对于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医学认为也是由于精神情绪的过度紧张、忧郁,或外部致病因素(称为外邪)以及年龄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等,引起体内"气血"郁结瘀滞所致。此外,人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或内脏功能的失调、紊乱,等等,都能成为诱发肿瘤的病因。

    “瘤”这个字的定义,据《诸病源候论》记载,是“留结不散”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说到的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身体中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其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称为“癌”,何以有这个名称?这由于观察到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宛如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癌”字了。
, http://www.100md.com
    在现存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这个字的,是12世纪时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l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而最早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则是后者,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这段记述,既说明了癌象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又指出男的癌肿多发生于腹部,女的多发生于乳部或颈项等部位。而且也说到癌症最后会引致昏迷的严重后果。

    瘤与癌字的由来(2)

    对肿瘤的某些主要症状和特点,历代中医文献曾有相当正确的描述,不少颇能抓住要点(图为《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一书上对癌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记载:“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认识到良性肿瘤是逐渐长大,没有痛痒的症状,经过较长时间以后可能长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会危及人的生命。虽然如此,也不宜随意弄破。
, http://www.100md.com
    在《内经》里,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女性的两种常见肿瘤:肠罩与石瘤。书中说:“肠罩……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并说其病程超过一年以上,而每月仍有月经,肿块“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上述这种腹内肿块,很符合卵巢肿瘤的症状。

    《内经》里所记载的女性另一种肿瘤“石瘕”,发生的部位是在子宫内,说它的症状也是可以大到类似怀孕一样,而且有停经,这是符合子宫肿瘤的某些特点。

    唇癌,中医文献描写它象是长在嘴唇上的蚕茧一样,所以称为“茧唇”。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说唇癌初起似豆子,逐渐增大到象蚕茧,质地坚硬,以后出现疼痛,属于难治之症。书中认为唇癌的诱发原因是,既有精神忧虑、过于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经常多食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刺激因素。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含烟斗吸烟可能是局部刺激唇癌发生的诱因。

    食道肿瘤,在中医学中是包括在“噎膈”病症之中。噎膈是表示咽喉、食道、胃的进出口噎塞不通畅。《内经》里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而食道噎塞不通畅,包括了食道痉挛与食道肿瘤等,这是说明精神因素在发病上的影响。胃肠道疾患常见的症状“胃反”,也称为“反胃”,张仲景描写其症状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种症状的发生,很大部分是由于胃肠道溃疡或肿瘤造成的梗阻所致。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对乳癌的论述,历代资料不少。《外科正宗》对此写得相当具体。书中说当乳癌起初象豆大、棋子大时,可能二、三年没有痛痒,渐渐长大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再发展时则好象是有多个栗子堆在一起,渐渐地患病处变色、溃烂、发臭,凹陷的象岩穴,凸起的象莲子,以后甚至发生钻心一样的疼痛,身体出现极度衰竭时难以治愈。这些描述相当细致、确切。

    乳癌多发生于妇女,极少数男子也有患乳癌者。明代王肯堂在《疡医证治准绳》(公元1608年)中,记录了一例乳癌男性病例。据载此病人在发病前,曾因数次参加"馆试"未能考上而闷闷不乐。后来,左侧乳头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头旁发现肿块。由于没有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肿块增大溃破变成岩穴之状。这些记述,基本上符合乳癌的症状与演变。

    腹内的肿块,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叫做"癥瘕"(音征假)。宋代《圣济总录》在"诸癥"里记载说,腹内形状象杯盘、牢固推不动的肿块,迁延时日,最后会使人腹部膨大而身体极度消瘦,终致死亡。上面所描述的无疑是包括了腹内的肿瘤(图为《外科正宗》乳房癌图照)。
, 百拇医药
    在中医学里还有把肿瘤叫做"失营"或"失荣"的。为何有这个名称?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中说,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并说这种病多生在耳的前后与颈部,起初形状如同栗子,按下去如同石子一样坚硬固定。开始时没有寒热疼痛,以后才逐渐出现疼痛、溃破、流血水,形状亦变得好象凹凸不平的岩石一样,书中认为这种病变同乳癌一样属于险恶的病症。这里所描述的似乎包括了甲状腺癌以及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癌肿。

    中医学虽早已认识到有些肿瘤是属于难治之症,然而对癌瘤的危害,并不是一筹莫展。除了重视对全身的整体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割除的措施。《内经》提到对肿块这类病症,是采用促使其消散的治法,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及"留者攻之"等。

    《后汉书·华佗传》里说到,对于腹内的结块,在使用针刺术与药物均达不到治疗目的时,华佗是给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后,采用手术割除医治。这些结块,很可能也包括了某些肿瘤在内。《晋书·景帝纪》里说到:"初,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最早明确记录采用开刀切除眼部肿瘤的病例。1575年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对脂肪瘤的治疗,记载了用利刀切除的治法。书中还对某些象茄子一样带蒂的瘤子(称为茄垂),提出用腐蚀性药物涂敷于蒂的根部,逐渐地促使瘤子掉落。

    中医对肿瘤的药物治疗,同样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既要增强身体内在的机能与抗病力,又要针对肿瘤病变进行攻伐,即"扶正攻邪"。具体的治法,因人、因病情而不尽相同。

    近几年来,医务和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防治肿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斑蝥主治"恶疮疽,蚀死肌",经研究实验后,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又如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当归芦荟丸复方"泻肝"的治法,取得一定疗效。我们相信,今后将会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更多更有效的防治肿瘤的药物与方法。, 百拇医药